 |
环境分析检测人员技能水平鉴定 |
 |
校企合作共建绿色产业人才培养联盟 |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高度融合。绿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职业院校培养绿色化工人才、提升化工绿色技能时不我待。”重庆市工业学校校长杜宏伟强调,今天的化工职业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本身,而应关注其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出色完成承接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使命。
早自2013年,重庆市工业学校就以培养绿色产业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转型调整,通过重庆市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形成了“产教协同、育训并举”的绿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于2016年8月通过学校验收,在学校化工类专业经历4年实践检验,并向全市及国内24所职业院校推广使用,实践成效显著。
绿色转型
紧抓机遇奋发有为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责任。职业学校要保持蓬勃向上的活力,最关键的是要在“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上下功夫,做文章。
众所周知,化工类专业是工业校的“王牌优势”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工业校人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敏锐地捕捉到,随着生产技术不断更新,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化工企业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专业面临传统化工人才需求下滑的考验,寻求专业转型突破成为必然。
然而,老旧专业转型升级难以突破、人才培养产教分离难以协同、培育培训难以兼顾等难题,让转型之路困难重重。
抢抓机遇谋突破,工业校自2013年开始,紧抓环保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制定了化工专业优化调整方案,将传统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转向环境监测与治理方向,并以重庆市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等市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为载体,产教协同推进专业转型,育训并举构建专业社会服务体系,为重庆市环保产业和经济发展服务。
明思路、定目标、强举措,学校又根据环保行业现实需求的特点,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目标”为“导向”,及时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合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规章制度等方面保障培养方案的高质量实施,紧扣行业特色,培养在行业领域中具备优势竞争力的人才。
转型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依旧未能阻挡工业校前进的步伐,征程在脚下,无鞭已奋蹄。
绿色实践
组合拳打出新天地
“汇群雄,聚英才,竞秀巴渝工匠精神;强技能,兴产业,助推重庆经济腾飞”。9月底,2020年“巴渝工匠”杯全市第二届化工医药行业技能大赛在重庆市工业学校成功闭幕。
“巴渝工匠”杯全市化工医药行业技能大赛,是我市化工医药行业一项权威性、专业性职业技能赛事,重庆市工业学校作为承办方,既展示了高超的组织服务水平,也显示出化工类相关专业不俗的成绩。
在过去几年中,学校打出了调专业、建联盟、强服务等一套组合拳,演绎出充满智慧与魄力的教育实践。
对接产业发展调整专业方向,促进专业转型升级。
学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工学结合、实境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环境监测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发《环境监测技术》等5门课程教材及教学资源,引企入校共建具有第三方检测资质的环境分析监测中心为实境教学提供平台与载体,鼓励8名教师先后考取“水环境分析检测工”技师证书……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促进专业稳步转型。
构建产业人才培养联盟,实现人才培养产教全程协同。
学校邀请重庆市环保产业协会、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协会、重庆市恒鼎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等6家行业企业,共同组建环保产业人才培养联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通过与重庆市恒鼎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合作,引企入校,建立具有CMA资质的“恒鼎环境分析检测中心”,成为重庆市首批获得第三方检测资质的环境检测机构。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基于真实检测项目、真实工作环境、按照企业标准工作流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练就过硬本领。”
深挖专业社会服务潜力,服务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建立“重庆市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培训基地”、“重庆市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公共实训基地、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培训,年均达3000余人次。组织开展“巴渝工匠杯”行业技能大赛,促进产业人才技术交流。选派老师开展环境监测社会服务,年服务企业500余家。建立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博士工作室,传承技术技能,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实现专业全方位为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服务。
三套组合拳,打出了学校发展新天地。
绿色发展
改革引发蝴蝶效应
理念引领专业动能升级,创建“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协同育人的模式,建立“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产业从业人员培训+技术服务”的育训并举服务体系……这是工业校过去几年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践。
学生的成长变化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学校转型变革之效。
从2016年开始,该校5届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接受实践检验,成效显著,743名学生和12471名企业员工直接受益。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重庆市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双证获取率98.6%,就业率99.3%,专业对口率89.7%。用人单位学生满意度达95%以上。学校被重庆市环保产业协会授予“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专业优秀学生层出不穷,2016级学生肖夏获得“重庆市大国工匠职教之星”,曾艳艳、孙双凤等多名毕业生已成长为重庆恒鼎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等环境检测机构的质量负责人。
在变革中,教师也百炼成钢,师资水平整体提升。
学校专业教师高级职称比例64%,双师比例92.8%。拥有全国职教先进个人、全国石油化工教育职教名师、全国石油化工行业技术能手、重庆市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技术能手等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师7人。建成专业精品课程3门,优质核心课程8门,获得重庆教学成果一、二等级2项,参加省部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2项。
变革不仅推动教师发展,也促使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工业分析专业先后成为重庆市重点(特色)专业、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市校企合作示范项目、重庆市“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重庆市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的重点建设专业,以及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石油化工类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基地、重庆市环保产业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年均社会培训3000余人次。
作为我市中职教育的领头羊,学校大力向内外推广成果,取得显著成效。
4年来,化学工艺、计算机应用等6个传统专业成功实现了调整转型,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级15项、三等奖7项。教师参加省部级以上技能大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级2项,省级一等奖13项、二等级26项、三等奖11项。成果在英国Colegy Cymoedd学院、重庆市仪表工业学校、沈阳化学工业学校、集美工业学校等20多所兄弟院校推广应用,被市教科院列为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典型案例,50多所职业院校来校交流学习。
何霜 胡忠英 图片由重庆市工业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