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刊文谈到“鸡娃”现象,引发广泛共鸣。所谓“鸡娃”,就是家长们打着鸡血、挥金如土,在天价学区房和高价培训班中来回奔波,鞭策孩子不断拼搏,不断学习。很多人不禁发问,让孩子做个普通娃,怎么那么难。
当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蔓延开来,家长们就会深陷其中,不可自拔。高压之下,普通被解读为不思进取,平凡被解读为懒散懈怠,孩子丧失了主动选择的权利,不得不殚精竭虑、分秒必争,活在“别人眼中”。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那些所谓的“有用”和“正确”,能帮助孩子们抵达怎样的未来?
初入学堂的孩子,都抱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当他们日渐成熟,被现实裹挟,这种探索世界的强烈欲望,更是难能可贵。诗人纪伯伦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是为了协助他们找到认知世界的方法,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通往未知的钥匙,而不是限制孩子的可能性,定制一份“完美”人生。
人生而不同。对于骨子里怀抱“浪漫因子”“文学细胞”的孩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因为工匠精神就孕育在这样的品质之中。社会是立体丰富的,新职业不断涌现,成功的边界也不断被拓宽。这不再是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而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换一条路,风景依然美好。孩子们应该学会的,是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家长们应该学会的,是成长需要等待,教育需要留白。
在激流勇进的时代,学会留白,未尝不是一种为人父母的智慧。如果说高歌猛进是一种勇气,那么以退为进也会塑造另一种竞争力。没有“成功学”的指导,孩子们也能抵达理想的彼岸。那苦难挫折前的挣扎,那奋力拼搏后的泪滴,那肆意挥洒的青春,正是成长最好的礼物。与其声嘶力竭地扮演“为你好”的父母,不如就按照鲁迅先生所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