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经济 重庆如何发力智能化应用与高品质生活高峰论坛本月16日举行用数字科技重塑传统建筑业第三届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高峰论坛本月15日举行为重庆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建言大数据为公交及轨道换乘优化方案
第004版:2020线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特别报道 智能化:为经济赋能 为生活添彩
上一版 下一版 
发展数字经济 重庆如何发力
智能化应用与高品质生活高峰论坛本月16日举行
用数字科技重塑传统建筑业
第三届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高峰论坛本月15日举行
为重庆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建言
大数据为公交及轨道换乘优化方案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9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103个公交站如何在半年内完成建设,并节省投资额54.4%——
大数据为公交及轨道换乘优化方案

本报记者 杨永芹

  如今,轨道交通已成为市民通勤出行的重要工具。然而有数据显示,受重庆高低错落地形的影响,只有35%的市民可以在步行10分钟内到达轨道站。

  为方便更多市民出行,去年12月,重庆出台《主城区轨道与地面公交换乘整体提升规划实施方案》,拟重点完善轨道站点周边的公交停靠站布局,增设到达轨道站的公交换乘线路。这也是全国首个大范围集中实施轨道和公交便捷换乘体系的建设方案。而规划建设的103个公交停靠站在半年内就完成了改造。

  如此“大手笔”,重庆是如何做到的?答案是:依靠大数据。

  8月31日,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高志刚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称,一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找出需要新建改造的站点。

  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通过地理信息大数据,把当时重庆170多个轨道站的每个出入口,以及周边300米范围内公交停靠点找出来,分析公交线路和被服务出行人群的关系。结论是:只有38%的站点换乘距离小于50米;有8%的轨道站建在商圈内、立交旁和山坡上等,受地形和所处环境限制,无法通过工程改造实现100米内换乘;其余的可通过改造和新建公交停靠站,实现换乘距离小于100米。

  二是,大数据让新建改造的公交停靠站布局更精准科学。他们结合轨道站周边的人口、社区、公共设施、用地等数据进行综合测算,找到附近公交线路空白地带,即步行到达不了、公交无法接驳的轨道站。针对这些公交线路空白地带,通过大数据分析出新建改造公交停靠点、新建公交首末站和人行过街设施的科学布局,以此缩短换乘距离。

  三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轨道站周边接驳服务方向性缺失的公交站点,优化公交线路以方便市民换乘。如刘家坪车站,通过调查问卷和大数据分析,发现受河流阻隔,其周边北侧小区步行搭乘不便,存在绕行现象。对此,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立即组织专题研究,对公交线路进行优化。

  据介绍,目前,已建成的103个公交停靠站中,94个站点已实现公交线路全覆盖,其余9个站点待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竣工后实施覆盖,新增、调整线路共200条。公交站点日均客流达到3.68万人次,较开通前增加1.27万人次,增幅53%。

  “正是因为大数据优化了项目设计和施工方案,103个站点实际完成投资1.3亿元,较原计划节省投资额54.4%。”重庆交通开投枢纽集团表示。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