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动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要做到“四强化”重庆怎样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要强化“三个结合”
第009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着力推动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
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要做到“四强化”
重庆怎样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要强化“三个结合”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5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贯彻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

重庆怎样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陈霄

  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指出,要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重庆推动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首先要将自身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新发展理念“落地版”上作出有益探索,取得显著成绩,为推动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夯实基础。

  重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具有五方面的优势。一是具有地理禀赋优势。重庆位于北纬30度附近,冬无严寒,雨热同期,地质地貌条件独特,尤其是以“两江、三槽谷、四山”为基调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及独具“山水—城市—乡愁”有机统一的独特城市意象,是重庆本身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显著特色。二是具有区位空间优势。从成渝地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布局来看,重庆更加具有带动川南、南遂广、达万三大板块发展的显著价值。三是具有产业和就业优势。重庆拥有我国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门类,制造业总规模接近2万亿元,传统产业基础较好,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军工制造等现代制造业,以及各类传统和现代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四是具有人文资源优势。开放文化、红色文化是重庆的重要基因,是较之其他城市不可多得、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多重文化交融和发展中不断增加了城市吸引人的归属感,夯实了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人文基础。五是具有生态优势。空气优良天数、土壤质量、河流洁净度、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正日益改善。目前正高标准推进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精心打造“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不断通过重庆本地实践落地生根。

  推动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最根本的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重庆要注重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按照“五级三类”的原则,抓紧编制重庆地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专项规划,充分发挥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比较优势,重点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的人文现代城市,以生态、生活、人文之美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

  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让人们充分就业。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改变重庆经济处于全球产业链较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的现状,通过产业转型形成更高质量的就业供给;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尤其要释放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创造更多个性化、特色化的就业岗位,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提供扎实的就业基础;进一步完善引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打造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宜居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二要提升治理能力,让社会安稳和谐。注重在治理方法和治理手段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重点在教育、医疗和公共住房等公共产品的治理领域内形成有效供给和特色供给;加强社会安全和应急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政府在气象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的预警和应对能力。三要提升人文品质,让城市秀外慧中。制定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建设标准,实现道路建设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最小干预,要在现代化交通体系中凸显巴渝特色文化符号的历史蕴涵;以彰显山城江城特色为重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聚焦“两江四岸”主轴,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历史文化、传统风貌永驻城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四要加强环境治理,让生态永续发展。加强主城“四山”治理,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生态宜居的基本依据,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强库区环境治理,探索生态保护性开发模式,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五要疏解主城功能,让城乡融合焕发新彩。逐步优化、调整和疏解重庆主城的功能结构,促进主城部分高品质的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向节点城市分解,实现较高收入人群在较大空间范围内的职住平衡;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节点城市,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中间地带”;畅通“节点城市”与邻近小城镇、农村地区的交通“微循环”通道,扩大“节点城市”承接重庆主城产业转移和优质公共服务外溢形成的集聚和带动效应,增加周边农村地区对优质城市资源的可达性和可获性,形成主城与节点城市、节点城市与乡村彼此之间产业呼应、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空间布局。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分中心)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