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月14日召开的全市金融机构座谈会指出,要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重庆该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本报专访了重庆社会科学院财政与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李万慧研究员。
——编者
|
重庆日报:您认为当前重庆在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方面面临哪些机遇?
李万慧:一是多重战略叠加带来的机遇。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是党中央交给重庆的重大任务,是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需要,是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重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具有国际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提供了极佳的机遇。此外,为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2019年8月,中央正式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重庆作为运营组织中心,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的作用突出,这也为重庆建设立足西部、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极佳的机遇。二是国际贸易格局深刻变化带来的机遇。2019年,东盟已成为重庆第一大外贸合作伙伴。今年一季度,东盟已超过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一国际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意味着重庆与东盟的贸易紧密度日益增强,这也为重庆金融机构提供面向东盟的汇聚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相关金融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重庆日报: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该如何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李万慧: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为此,一是要发力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当前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高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便捷化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拓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要探索新的金融服务支持模式,减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提升对企业发展潜力、人才储备、技术能力等“软信息”的评估和精细化分析能力,实行多样化、差异化的风险定价模式,提供差异化、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二是对接产业结构,助力产业升级。金融机构不仅要顾及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谋划长远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围绕重庆重大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做文章,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金融机构要与时俱进,适应新趋势,研究新情况,根据产业属性、发展阶段和多样化需求开展多元化金融服务。要围绕重庆产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发金融新产品、新工具、新渠道,创新金融的业态和运营模式,促进重庆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转型升级。
重庆日报:在持续加强金融改革开放创新,进一步提升重庆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方面,该如何着力?
李万慧:一是要深化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下金融合作。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是重庆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重庆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与新加坡携手推动金融领域合作,持续办好中新金融峰会,建好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推动形成重庆和新加坡“点对点”对接带动中国西部与东盟“面对面”合作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促进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协同,携手推动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二是要大力发展专业化特色化金融机构。要紧跟国家扩大金融业开放的步伐,鼓励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专业能力的外资机构,与境内金融机构在渝积极开展股权、业务、产品、经营、技术等多领域合作。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鼓励在信用评级、财富管理、专业保理、消费金融、货币经纪、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渝设立功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结算中心、业务管理中心。
重庆日报:成渝两地该如何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更好地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聚势赋能?
李万慧:一是对内,要站在构建良好的西部金融生态的高度开展合作。成渝两地要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建立金融债权信息交流等制度,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要共建覆盖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多层次立体化信用数据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要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共建共享,对包括信用培育、信用采集、信用评价及信用管理咨询、信用风险控制等信用活动实现互联互通,形成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示范效应。要共同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对照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增强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和协同性,进一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二是对外,要站在壮大强大的产业竞争力的高度支持企业走出去。成渝两地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的重要地位,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综合运用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外汇保函、银团贷款等,为成渝双方在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等双方都拥有竞争力的产业领域合作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要充分利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自贸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多重优势,共同构建物流金融服务平台体系,创新物流金融发展模式,丰富物流金融服务产品,做好支持国际物流通道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