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思想武装、强化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强化精准方略,集中力量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能否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直接关系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的双重考验,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要做到“四强化”。
一是强化思想武装,凝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思想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行动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亲力亲为抓脱贫攻坚,围绕脱贫攻坚的战略地位、政治保障、科学方法、工作格局、内生动力、质量保证、全球合作等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我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推进扶贫工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全市上下要强化思想武装,凝聚思想共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行动指南,牢记殷殷嘱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咬定目标不放松,凝聚起齐心协力共抗疫情、集中精力共抓发展的强大合力,真抓实干,毫不动摇、不折不扣真扶贫。
二是强化问题导向,敢于直面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影响。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导向。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给脱贫攻坚带来风险和挑战。扶贫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面问题,科学研判,正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主要有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困难、扶贫项目停工、帮扶工作受影响、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等。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要站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高度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在复工复产中通过政策支持、资金补贴等鼓励企业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推动企业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积极为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提供“点对点”复工服务,缓解出行难、就业难的问题。推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产业,通过“直播带货”、农村电商等畅通扶贫产品销售渠道,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受疫情影响因病致贫、因“疫”返贫的重点人群进行回头看,摸清底数,制定科学有效帮扶举措,巩固脱贫成效。同时,疫情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新产业新业态在群众脱贫致富中的带动作用。
三是强化责任担当,善于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巧干实干。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做好扶贫工作要强化责任意识,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担当放在心上。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做实“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构建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扶贫工作网络。扶贫工作部门是脱贫攻坚的业务部门,是履行脱贫攻坚职能的重要机构,肩负着脱贫攻坚政策任务落实落地的重要职责,因而要在工作中熟悉情况、钻研业务,切实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各行业部门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尽锐出战、合力攻坚,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充分转化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实际行动和担当作为。此外,一线扶贫干部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主力军,是扶贫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扶贫干部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许多驻村工作队拉起来就是防“疫”队、战“疫”队。要继续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扎根基层、扎根群众,化危为机,坚守扶贫一线,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四是强化精准方略,着力提升脱贫成色。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是推进脱贫攻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尤其要落实精准要求,下足绣花功夫,提升脱贫成色。首先,要精准查找问题,“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主要是“三保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此,要对标对表全国统一标准,对这些问题进行再走访、再摸排、再研判、再评估,明确重庆存在的短板和弱项,特别是要聚焦各地存在的差异性问题以及受疫情影响产生的新问题,做到情况明、数据准、工作实。同时,应注意到“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是动态发生的,需要动态识别、动态掌握。其次,要坚持精准施策。强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要在旅游扶贫上做文章,针对我市贫困地区集大山大水和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使贫困人口留在农村就能实现脱贫致富梦想;要在科技扶贫上做文章,发挥我市科技特派员作用,加大贫困地区技术帮扶,特别是要在科技专家指导下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就业转移;要在健康扶贫、消费扶贫上做文章,针对城市居民健康养生、消夏避暑日益增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康养产业、推出消夏避暑项目,刺激消费,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作者系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政法管理组参事、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