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众”到“济民”的青春记录槐花糕香淡如菊《不遇清欢》周煌与涪州“廉石”集体宿舍素描
第003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从“爱众”到“济民”的青春记录
槐花糕香淡如菊
《不遇清欢》
周煌与涪州“廉石”
集体宿舍素描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5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爱众”到“济民”的青春记录

周勇

  五四,这是一个庆祝成长,纪念青春,瞻望未来的节日。

  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历史,是一幅青年探索、青年革命、青年奋斗、青年成长、青年永恒、青年长青的恢弘画卷。其中就有这样一位革命青年的青春记录。

  1955年12月15日,重庆市原西南军区大礼堂中,正在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人民解放军军官授予军衔仪式。军歌声中,一位面容清癯、目光坚毅、军容严整的中年军人,从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上将手中,接过盖有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印章、授予大校军衔的证书。那时,他刚从朝鲜前线调任四川。

  这位开国大校原名郭爱众,出生在山东一个勤劳农家。父亲为其取名“爱众”,乃寄望他以热爱苍生为志,因此这个长在山东水泊梁山的孩子,从小就有一个英雄梦。

  那是一个中国贫穷落后,深受帝国主义凌辱的时代。当时山东昌乐、临朐一带的农民,为欧洲的资本家种植烟叶,而最终发财的是资本家,农民则成了破产者。

  自己的亲眼所见和家乡农民的亲口讲述,让郭爱众体会到什么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也看到了那些走狗帮凶的嘴脸。后来上中学了,他把这些见闻写成短篇小说《烟》,用稚嫩少年的笔记住了农民的苦难,也开始思考着底层民众的命运。

  那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中国共产党创立发展的时代。山东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的故乡,是我国最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省份之一。

  1933年,16岁的郭爱众考取了济南乡村师范学校。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知道了红军,知道了打土豪,分田地,劳动人民翻身作主人的道理。面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三省的惨状,青年郭爱众积极组织参加讲演会、读书会、时事讨论会,逢会必讲,讲必动人,被誉为“学生中的俊杰”。

  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山东成为日本侵略的下一个目标。这年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爆发了公开揭露日本侵略中国、吞并华北,揭露国民党妥协投降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消息传到济南,18岁的郭爱众便以时事讨论会为核心,联合各年级同学罢课响应,他还被选为学校抗日救国会的常委之一,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当时的山东,由军阀韩复榘任省主席,大肆捕杀共产党员、无辜群众,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1936年7月,19岁的郭爱众被山东省警察局逮捕,关进省会监狱,遭受严刑逼供。

  正是这段经历,让郭爱众有了一段奇遇,走过了人生飞跃的关键一步。

  这时的郭爱众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以共产党人为榜样,坚不吐实。特务见审不出什么,就露出了凶恶的面孔,打了郭爱众二十军棍。打了又问,问不出又打,一连四次,他共挨八十军棍。郭爱众坚贞不屈,早已做好受更多的刑、吃更多的苦的准备。

  在狱中,他得到了共产党员的教育和帮助,知道了共产党在乡村中如何组织农民,如何开展借粮、反地主的经济斗争,如何组织游击活动。他因为生长在农村,下定决心将来出去后,一定要找共产党干革命去。

  军阀韩复榘标谤自己是个“包青天”,经常要亲自审案,做做“清官为民”“大公无私”的样子。

  一天,他决定亲自审问郭爱众。郭爱众早就听说韩复榘是个心狠手毒的军阀,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如果让我死,临死也要骂他几句。”

  那天审问时,韩复榘坐在大堂上,旁边一人拿着本子,宣布罪证:在郭爱众居住处搜出一本《学生暑假工作大纲》和笔记本,其中有亲共言论。

  韩复榘对着郭爱众说:“学生是念书的,暑假还有什么工作大纲?”

  郭爱众答:“是呀,暑假工作也就是看看书,写写字,笔记就是随便抄点报纸什么的。”

  韩复榘也没有听到有没有“大纲”二字,就说:“学生嘛,就是要多看看书,写写字,念书就行。”看看也没有什么,他就说“过了”。

  韩复榘审后,案子进入检察起诉阶段,年轻的郭爱众在法庭上进行了精彩的自我辩护。

  检察官说:“你的同学是共产党员,已供认不讳。你与同学住在一块,你也是共产党。”

  郭爱众说:“我同学是不是共产党员,我不知道。我们并不住在一起,他住西园,我住学校,相距一里多路。”

  检察官说:“在你的笔记中,有时事讨论会记录,上面有‘红军长征进抵川西’之句。你称‘赤匪’为红军,你是共产党无疑。”

  郭爱众答:“时事讨论会是合法组织。我只是保存会议记录,上边的文字不能由我负责。即使称‘红军’者,亦未必是共产党。”

  检察官说,会议记录上有“中国的革命须靠劳苦大众”,这是共产党用的名词。

  郭爱众说:“劳苦大众也是我们乡村师范的用词。中国的农民占80%,不为不众,不为不劳苦,劳苦大众就是指他们。我是乡村师范的学生,将来就是要为乡村的劳苦大众服务。”

  1936年11月,法院以证据不足,宣判郭爱众无罪释放。

  出狱后,中国共产党组织确认郭爱众在狱中英勇斗争,机智勇敢,有理有节,经受住了考验,于1936年12月吸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他还不到20岁。

  从此,郭爱众改名“郭济民”,以表自己永远跟着共产党兼济天下,服务人民的坚强决心。

  4个月的囹圄生活,使抗日救亡的热血青年“郭爱众”,完成了向共产党员“郭济民”的历史飞跃。

  1938年郭济民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及新中国国防建设,栉风沐雨,矢志不渝,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人,则映照了一个时代青年的形象。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