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生物医药等领域成为投资新热点
从“云签约”项目的类别来看,除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商贸物流等热门项目外,生物医药等产业成为疫情期间新的投资热点。
在生物医药方面,两江新区于2月15日“云签约”的7个项目中,有中诺恒康生物科技、赛业生物创新药物研发服务平台、新型抗菌肽等3个生物医药项目。其中,中诺恒康生物科技项目将在两江新区打造生物技术骨科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骨科CDMO研发中心及骨科技术产业平台,另外还将新建N95医用口罩生产线。
渝北区于2月27日“云签约”引进的华银公司,是国内大型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在抗击疫情中,该公司加入到钟南山医学基金会援助湖北黄冈医疗队,提供人员、设备、试剂等,前往湖北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是最早派往湖北进行核酸检测的队伍之一。该公司落户渝北后,将建设华银“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及“全国临床大数据中心”,专注于生物样本库及临床大数据的建立、转化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荣昌区于2月27日“云签约”引进的广东华翱洁净科技有限公司,其洁净维护系统材料广泛应用于医院、药厂、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在战“疫”期间,共为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及各地口罩厂等提供24万平方米净化板。根据协议,华翱公司将在荣昌投资10亿元建设洁净维护系统材料生产基地及公司总部,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
而位于巴南区的重庆国际生物城则借助战略、区位和产业优势,危中寻机,聚焦疫情防控物资上下游产业链,在2月份开展“线上招商”,取得明显成效,成功引进研发生产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盒、口罩、医用防护服的3个项目,并实现当月签约当月投产,达产产值2.7亿元。
打造“经得起考验”的营商环境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招商引资工作的一次重要考验,反映出了各地的营商环境究竟“成色”几何。
招商引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前期要对行业和企业信息进行有效筛选,从中找到招商线索,并针对特定的投资人进行需求分析,量身定制招商方案;中间要进行反复洽谈,牵扯到众多相关政府部门;后期还要经过决策程序等。
相对来说,“屏对屏”交流不如“面的面”交流来得深入,加之受到疫情影响,一些企业的投资资金和热情也打了折扣。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区县仍在“云招商”“云签约”上取得不错成果,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其拥有“经得起疫情检验的”良好营商环境。依靠良好的营商环境,有的区县不仅将疫情对招商引资的影响降到最低,甚至还能引进新项目、发展新产业。
以永川为例,长城汽车永川工厂共有225家配件厂,分布在全国十多个省区市,其中重庆本地有49家,湖北有8家。疫情期间,因湖北的配件厂无法及时复工,长城汽车永川工厂只能依靠库存配件维持每天95辆整车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订单。
针对这一“痛点”,永川围绕长城汽车、理文纸业等龙头企业,采取网上谈、无人机看地等方式,在疫情期间广泛开展产业链招商,至今已与近500个企业进行了线上沟通联系。近日,该区将进行一季度“云签约”活动,预计可签约55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10亿元。
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是对各区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营商环境的一次检验。在此情况下,各区县只要充分考虑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营商环境等各方面问题,发现其中的机遇,就能把危机变成转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