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工资、奖金的话题总是格外引人关注。前不久,同事间工资应不应该公开的话题引发热议,有媒体就“你会打听同事工资吗”发起网上投票显示,表示会打听的人占多数。然而,有不少公司将“禁止私下交流工资奖金”写入合同,甚至还有公司让员工签订收入保密协议,明确违反者将被开除。
由于现行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劳动者收入应当公开,再加上用人单位从保护员工隐私、防止互相攀比、减少员工流失等方面考虑,很多用人单位不仅不会公开职工薪酬信息,而且还会通过内部制度、劳动合同、保密协议等方式禁止员工之间互相打听工资。而很多职工,有的出于好奇,有的想知道是否同工同酬,偏偏爱打听同事工资。
同事之间打听工资,的确会给用人单位带来烦恼。有的员工获悉自己工资低于同工同事后,要么找领导追问原因,要么要求给自己加薪,否则就会辞职或者维权。考虑到此,用人单位往往倾向于采取工资保密措施。其实,如果用人单位薪酬制度设计公平合理,制度执行坦坦荡荡,完全不用担心薪酬公开带来的烦恼。
数年前,笔者去西部某单位考察时,最吸引眼球的就是该单位在公示栏内详细公开了每个职工工资信息,既有当月工资构成,又有具体业绩数据,还有详细备注。该单位之所以这么做,据说是为了鼓励竞争,刺激低收入员工,激励高收入员工。由于工资信息很透明,该单位从没有因为工资问题引发矛盾。
法律能不能鼓励用人单位公开职工薪酬,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职工薪酬不公开,就会引发暗箱操作、分配不公等质疑,不利于增强员工凝聚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如果相关法律鼓励用人单位公开薪酬,一则有利于“同工同酬”照进现实;二则可避免工资引发相关纠纷。
当前,部分单位已经主动公开职工薪酬信息,如上市公司、政府部门、某些医院等。虽然有的公开具体到人,有的公开信息模糊,但均有主动接受监督的诚意。放眼世界,2016年英国政府表示,将积极推进在全英雇员超过250人的用人单位薪酬公开,以降低薪酬差距。美国马萨诸塞州立法者们也在考虑引入薪酬公开制度。
实际上,很多用人单位的内部矛盾都是遮遮掩掩造成的。用人单位越是通过签订收入保密协议等方式遮掩工资信息,职工就越容易怀疑,越容易好奇。坦率地说,用人单位公开薪酬的好处,远比工资保密的好处要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