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发展“四个农业” 为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加码助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以陆上贸易规则创新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统筹发展“四个农业” 为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加码助力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陆上贸易规则创新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建议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邓宏光 周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是把握科技革命主动权、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抉择,对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坚持前瞻布局与梯次培育,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需要遵循科技发展和产业演进规律,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把握发展节奏,实现有序推进。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发展未来产业不可面面俱到,要将资源集中投入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六大赛道,建立科学的评估筛选机制,明确主攻序列,确保资源投向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初期环节。二是实施分阶段梯次培育。根据技术发展阶段不同,差异化布局重点领域。对技术尚不成熟、处于探索阶段的领域,要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鼓励多路径试错;对技术逐步成熟、接近产业化的领域,要加快中试验证和示范应用,培育早期市场;对已显现产业化前景的领域,要推动规模化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形成“探索一批、培育一批、发展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三是建立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对重点领域的发展情况开展阶段性评估,从任务进展、资源投入、政策效果等多维度把脉,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和短板,为宏观布局调整提供参考。

  强化创新驱动与应用牵引,夯实技术产业根基。科技创新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应用场景是技术迭代和产业成熟的重要牵引。应坚持创新驱动与应用牵引,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完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面向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支持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促进不同技术路线的交叉融合,催生颠覆性技术创新。二是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推动未来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智能制造、医疗卫生、能源交通等重点领域打造典型应用场景,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开放场景资源。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引导企业针对行业痛点开展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三是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支持企业探索适应未来产业特点的新型商业模式,推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服务,降低创新成本,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推动生态协同与系统推进,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未来产业发展涉及多主体、多要素、多环节,需要构建政产学研用金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形成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一是培育多元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力,推动科教深度融合。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鼓励和规范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二是促进要素高效配置。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打造未来产业人才高地。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依托数据基础设施,构建未来产业专用数据库。三是打造产业集群高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开展政策先行先试,引导各地区立足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和区域间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

  深化开放合作与安全有序,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未来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开放合作、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适应未来产业特点的治理体系。一是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高科技企业全球创新布局,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国际标准衔接。二是创新监管模式。把握未来产业技术前沿性、领域交叉性、发展不确定性等特征,探索“沙盒监管”等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加强伦理规范研究,聚焦重点领域制定标准化路线图,科学划定“红线”和“底线”,促进科技向善。三是筑牢安全发展屏障。探索跨部门联合治理模式,构建“鉴别—评估—防御—治理”一体化机制。引导企业建立数据管理等自律机制,完善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齐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等短板,提升产业韧性和安全水平。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