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川区大观镇中江村的丝瓜智慧工厂内,村民们正忙碌而有序地进行劳作。特约摄影 罗川/视觉重庆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聚焦这一主题,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
——编者
主持人:
朱涛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专访嘉宾:
李春顶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靳少泽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重庆日报:在打造智慧高效的科技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该怎样着力?
李春顶:发展科技农业、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从依赖传统要素向创新驱动转变。一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瓶颈。瞄准现代种业“芯片”、智能农机装备、数字农业、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开展适宜本地主导产业的品种选育、宜机化改造、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研发与集成,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标准化技术模式包。二是加快智慧农业设施建设,推动数字赋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智能温室、规模化养殖场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广“人工智能+农业”应用场景,利用无人机精准施肥施药,运用图像识别技术进行病虫害诊断与产量预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决策效率。三是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打通推广堵点。完善“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的链式服务机制,鼓励科技特派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下沉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搭建统一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和信息服务终端,推动农情、农技、农市等信息精准触达农户。
靳少泽:科技创新是引领农业现代化的第一驱动力。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需要统筹发展“四个农业”,最关键的是要靠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围绕科技强农这个核心,按照“科创、转化、应用、产出”的实现路径,塑造新动能、培育新优势,更富成效地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首先,做好战略规划,实现精准突破。加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划布局,准确识别短板和弱项,明确主攻方向和技术清单,策划重大工程项目,布局一批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先导区,力争在生物育种、高端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其次,完善科研体系,形成规模效应。建立健全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工作推进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建设一批创新平台、产业园区、领军企业等中坚力量,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最后,构筑产业高地,推动转型升级。攻克一批自主可控、国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创新策源中心,培育一批成长性高、带动性广、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打造一批系统完备的未来产业,形成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动能。
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重庆日报:如何打造生态可持续的绿色农业,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李春顶:打造生态可持续的绿色农业,需从理念、技术、模式等多层面推进。理念上推行农业清洁生产,降低碳排放强度。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规范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支持建设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设施,促进种养循环。加强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防治白色污染。技术上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提升承载能力。在长江、嘉陵江等流域推广生态沟渠、植物隔离带等农业面源污染拦截技术,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建设农田生态廊道,推广“稻渔共生”“林下种养”等高效生态循环模式。模式上依托农业发展低碳循环产业,拓展农业功能。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科普教育等新业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鼓励发展低碳农产品,探索建立农业碳排放监测体系,推动农业固碳减排。推动构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靳少泽:绿色农业决定着农业作为现代化大产业的生态底色。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鲜明底色进一步彰显。一是集约减量。深入推进农业节水增产增效,推广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因地制宜推广保护性耕作,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快集成推广经济实用、简便有效、群众欢迎的绿色防控、化肥控量、农药减量增效的技术模式。二是强化治理。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逐步健全秸秆、农膜和畜禽粪污收集、储运、利用体系,加快探索和构建市场化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三是价值实现。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要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方面,推动产业生态化,加快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流通和消费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另一方面,推动生态产业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价值,实现农产品的生态价值变现、增值。
加快打造安全优质的质量农业
重庆日报:怎样打造安全优质的质量农业,加快提升特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李春顶:打造质量农业,提升特色农业核心竞争力,核心在于“质”,必须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健全标准体系,引领产业发展。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制修订一批覆盖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采收屠宰、加工储运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标准。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其次,要强化全过程监管,筑牢安全防线。建立覆盖主要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实现“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责任可究”。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实施风险监测和监督检查“双随机”制度,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始终保持对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压严打态势。最后,要构建品质评价与认证体系,实现优质优价。积极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通过权威的第三方品质认证,将产品的内在优质属性显性化、价值化,打通优质农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的通道,真正实现“好产品卖好价”。
靳少泽:质量农业决定着农业作为现代化大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要从三个方面综合发力。一是定标准。借鉴工业发展思路,以产品为主线,构建布局合理、指标科学、协调配套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注重标准体系在产业链布局中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推动标准体系深度嵌入产业体系,深化传统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为推动生产效率提升和产业提质升级打好基础。二是精加工。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协调发展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支持农产品加工产能向产地下沉、与销区对接、向园区集中,引导上下游企业集群集聚发展。三是强监管。坚持产管并举、产销联动,推动优质农产品产地建设,深入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行动,发展以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的优质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评估和追溯管理,突出全程质量控制和特征品质,强化与网格化管理、风险监测、质量追溯、信用监管和质量认证衔接。
不断拉长农业增收农民致富链条
重庆日报:如何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农业,不断拉长农业增收农民致富链条?
李春顶: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农业,需系统谋划、精准发力。一是构建品牌架构与体系。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协同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庆农产品整体形象品牌,在此基础上,支持区县围绕主导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二是强化品牌营销与传播。创新营销方式,利用新媒体、电商直播、短视频等平台,开展多种方式营销。积极组织品牌农产品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产销对接会。推动农文旅融合,建设品牌农产品体验基地、主题农庄,让消费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对品牌的认同。邀请媒体、网络达人、消费者代表走进产地、见证品质,形成口碑传播。三是拓展品牌价值空间。品牌建设不能局限于初级农产品。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预制菜、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满足多元化、便捷化消费需求。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以品牌农产品为核心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实现从卖产品到卖体验、卖服务的转变,不断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靳少泽: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被看见、卖个好价钱,要突破地域限制、信息茧房,把“土特产”推向更大市场。一是优质优价。通过有效的价格信号把好产品和差产品、群众需要的和不需要的产品区分开来,激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持续改良种植、优化经营、加强创新,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新质生产力和优势主体集聚,推动农业高质量、产品高品质发展,让生产者得到激励、消费者得到实惠,夯实品牌农业的发展根基。二是文化赋能。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精髓,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乡风民俗等元素融入农业品牌,提升农业品牌的文化内涵。三是宣传推介。依托各地农产品交易会、农民丰收节等展会庆典活动,广泛开展品牌推介。鼓励各地依托开采节、文化节等活动推介本土农业品牌。加强与媒体合作,策划品牌传播推广活动,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多渠道传播,打造现象级“爆款”农产品。此外,进一步完善跨部门、跨区域农业品牌保护协作机制,严厉打击冒牌套牌、侵权等行为,加强农业品牌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农业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