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出在轮毂的共鸣腔设计上。就像两个人合唱一样,一个调子高、一个调子低,声音就会互相打架。需要调整共鸣腔的大小,让轮毂内部的振动相互抵消。”前不久一个周末,成振波仔细分析重庆市超群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群工业)研发中心传来的数据模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研发团队按照他的建议立刻在现场修改参数并验证……1小时后,测试数据显示:轮毂噪声直降7—10分贝!
成振波是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副教授。通过南川区“潮汐人才”机制,他成了超群工业的“周末工程师”。
作为阿维塔、北汽等车企的轮毂供应商,轮毂噪声问题的技术突破,大大提升了超群工业在新能源汽车配套体系中的竞争力。
据了解,南川区从2023年开始探索“潮汐人才”柔性引才机制,并于2025年升级出台具体举措:在不改变人才与原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目标,让区外高层次人才按需涌入、弹性服务。截至目前,该机制已精准响应47家企事业单位需求,攻克技术难题43项,推动一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专家和企业“相亲”——
来最需要的人干最紧要的事
“我们被法半夏的炮制工艺卡住了脖子。”2023年初,南川区组织的一次企业座谈会上,重庆上药慧远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上药慧远)总经理汪正龙直言不讳,“传统方法靠老师傅手感,质量时好时坏,收率低。我们自己找过专家,要么不接地气,要么难以持续。”
优钛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群接过话头,“我们需要的专家,要能听得懂设备‘方言’,理解产线‘脾气’。”
企业的困惑并非个例。“南川当时有超三成创新型企业在引进高端人才时,曾面临过类似的难题。”南川区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全职引才成本高,是当时区内企业共同面临的困局。”
企业的呼声成为改革的起点。2023年3月,南川区开始探索柔性引才机制,立足先进制造业、文旅康养、现代农业3个增长极建设需求,实施“潮汐人才”计划。
南川区相关部门深入40余家企业摸底,发现企业并非总需要专家常年坐镇,更多是在技术攻坚的“尖峰时刻”急需“最强大脑”,却苦于没有可靠渠道。
“专家凭什么愿意来?企业以前零散邀请,专家投入产出比低,缺乏保障。必须搭建一个长效平台,让专家‘来得顺畅、干得舒心、付出有回报’。”南川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区里一方面联系高校联盟,建立了涵盖300多名专家的“人才库”;另一方面通过“渝才荟”数字平台动态摸排企业需求,形成精准的“需求清单”;再通过“校地交流会”“项目推介会”促成“企才双选”,让专家和企业像“相亲”一样面对面谈合作,确保来的都是企业最需要的人,干的事都是产业最紧要的环节。
合作模式不断丰富——
从“周末工程师”到“常驻智囊”
平台搭好了,第一口“螃蟹”怎么吃?重庆上药慧远成了首批“尝鲜者”之一。
通过平台,企业联系上重庆中医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教授杨军宣。“最初只想请杨教授做几次技术指导,解决法半夏炮制收率不稳的燃眉之急。”汪正龙回忆。
没想到,杨军宣来到企业后提出了更大胆的想法,“实验室在学院,问题在车间,来回折腾。不如把实验设备搬进来,我们在生产线旁边搞研发!”
企业的车间里,一时间摆满了烧杯、温控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杨军宣带着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将炮制的每个环节逐一拆解量化。
他们发现,传统工艺中“老师傅手感”对应的关键控制点,实则是温度、湿度和时间的精确函数。经过上百次试验,最终锁定了最优参数区间,将法半夏炮制收率从83.64%提升至90%以上。企业凭借这套标准化工艺通过国家级检测能力认证,可开展16项中药质量检测,具备了对外检测服务能力。
“这次合作让我们意识到,专家不仅能‘救火’,更能‘造血’。”汪正龙说,原本的短期指导,已延伸为长期的工艺优化和人才培养。杨军宣团队至今仍定期到厂,协助企业攻关新课题。
几乎同时,超群工业与成振波教授的合作则呈现了另一种可能。
因教学任务在身,成振波无法长期离校。但这并未阻碍合作——“我们有难题,就线上呼叫成教授。”超群工业研发人员说,多次关键的降噪技术突破,都是在周末或晚上通过远程视频完成的。
屏幕两端,成振波调取数据、模拟分析,企业工程师现场调试、实时反馈,形成了“云端诊断—现场验证—快速迭代”的闭环。这种“云端问诊”模式,同样高效地解决了企业的技术痛点。
从试探性的短期项目,到深度绑定的长期合作;从解决单一技术难题,到共同规划技术路线——企业的需求在合作中逐渐明晰,合作的模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不少专家从最初的“周末工程师”,逐渐成为企业的“常驻智囊”。
和专家共享核心技术——
从“成本负担”转向“价值投资”
“潮汐人才”机制带来的改变,正在南川各处显现。
在重庆上药慧远,法半夏年产量从80吨增至200吨,产品打入川黔市场。在超群工业,轻质降噪轮毂成功量产,并获得重庆市科技计划重点支持。在合溪镇,文旅专家李波团队打造的“合溪红·理想镇”让2024年接待游客量较2023年增长4倍。
更大的改变在发展模式上。对企业而言,人才投入从“成本负担”转向了“价值投资”。“过去我们买专利,现在和专家共享核心技术。”汪正龙道出许多企业家的心声。张群也表示:“专家不仅解决了当下问题,更帮我们看清了行业趋势,实现了从‘购买专利’到‘共建实验室、共创核心技术’的跨越。”
人才的流动也激活了本土生态。政策要求每位“潮汐人才”培养本地技术骨干。在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蜂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罗文华团队指导下,蜂农唐洪的蜂场成为国家级示范点,带动头渡镇农户养蜂600余箱。“罗老师的团队虽不是天天来,但他们把技术带到了山里。”唐洪说。
这些点的突破,正汇聚成面上的成效。数据显示,南川首批47项柔性引才需求中,技术攻关类达27项,其中8项已进入量产阶段,带动相关产业年产值增长6300万元。
南川区“潮汐人才”的创新实践,因成效显著,已被重庆市委组织部列为值得推广的创新案例。南川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零敲碎打”到“系统推进”,“潮汐人才”柔性机制的实践,不仅破解了区县引才困局,更构建起“人才—产业—城市”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智力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