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冬,璧山区比亚迪动力电池基地“火力全开”,多条“刀片电池”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产品直供周边多家新能源车企;
巫溪县老鹰茶种植基地里,从山东引进的改良品种迎来丰收,茶叶将销往全国各地;
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来渝落户的江西光速电子正加紧安装设备,加快高精密度线路板项目投产进程。
这些跨越城乡的产业图景,正是重庆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战略,以“全域协同、精准承接、生态共荣”理念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的生动写照。
“一条链”招商
招“链主”带“链条”共建产业集群
提及重庆生物医药产业,位于巴南区的重庆国际生物城堪称行业标杆。这里集聚了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以生物制药为核心,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我们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式、集群式发展。”巴南区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持续引入东部医药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纷纷跟进转移来渝,正推动生物城向千亿级产业规模迈进。
重点招引“链主”“链长”企业,锻造产业“全链条”,共建产业集群“新高地”,已成为我市多个区县产业链精准招商的鲜明导向。作为工业大区的涪陵,近年来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接连引入动力电池等多个百亿级龙头项目。涪陵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当地不仅集聚了一批动力电池龙头企业,还吸引来多家新能源汽车及新材料等产业链关联企业,产业版图持续扩大。
立足本地优势产业,精准承接转移并推动转型升级,已在巴渝大地蔚然成风:荣昌通过建设陶文化创意产业园,集聚大批玻陶企业,获评“中国西部陶瓷之都”;大足依托五金、汽摩零配件等产业基础,引入一批摩托车整车企业及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成为我市重要的汽摩配件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不少区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承接转移培育产业“新引擎”。璧山持续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Micro LED”“云巴”等一批科创成果接连问世;永川瞄准新型高端制造业,积极发展机器人、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产业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两套平台”协同
承接产业转移有力有序有效
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载体。截至目前,荣昌高新区、合川高新区等17个区县产业园区被认定为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这些园区通过持续做强产业配套、优化园区环境,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有力有序有效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转移和市内产业梯度转移。
“除市级示范园区外,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重要承接平台。”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示范区覆盖涪陵、巴南、九龙坡、璧山、永川、荣昌、大足等7个区。两套平台协同发力,让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我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市持续优化区域布局,构建“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产业分工体系,推动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取得突出成效:
汽车行业,承接比亚迪动力电池等零部件项目,加速“重庆造”汽车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
电子行业,落地华润微电子12英寸电源管理芯片晶圆及封测等项目,推动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产业“补链成群”;
装备制造行业,引入三一重工西南制造基地等项目,培育形成产业新增长点;
新材料行业,承接中铝高端制造、华峰己二酸等项目,助力轻合金材料、合成材料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消费品行业,落地联鸿纺织服饰、优倍净高端化妆品研发生产等项目,推动食品及轻纺行业向现代化、潮流化发展;
医药行业,承接鸿兴生物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等项目,加速行业产品结构调整。
“三篇文章”是重点
聚焦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承接产业转移,是当前及今后我市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重要内容。”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落实全市深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我市聚焦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以龙头企业领航,筑牢产业链“压舱石”。以链主企业为核心,构建“龙头+配套”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产业集群核心牵引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长安、赛力斯、千里科技等龙头企业引领,集聚600多家零部件企业、200多家汽车软件企业,实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3个系统、12个总成、56个部件”全覆盖。
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打通产业链“梗阻点”。聚焦重点产业链“卡脖子”环节,组织研发力量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新能源汽车配套领域,青山工业牵头攻关新能源电驱动系统技术,庆铃集团联合博世研发氢能商用车核心部件;电子信息领域,推进12英寸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线等科研项目,填补高端半导体制造空白。
搭建平台助力协同创新,带动特色产业聚链成群。依托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平台,联动本地龙头企业与中国汽研、招商车研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及实验室建立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如长安汽车牵头组建“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创新联合体”,联合中汽研、中国星网等集中攻关智能驾驶系统、车规级芯片等核心技术,同时向中小企业开放实验平台和供应链资源,以“链主企业技术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带动特色配套产业集聚发展。
“优化承接产业转移营商环境,我市将打出一套‘组合拳’。”该负责人表示,政策支持方面,确保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税收优惠“应享尽享”,落实降低企业融资、用工、用能成本的一揽子政策,强化用地保障,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服务保障方面,我市将持续推行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对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实施“一企一专员”,完善“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推出“AI+企业码上服务”,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全周期、全要素、全覆盖、全方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