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久的坚持近30年 老厂区频现“长红”餐饮店第七届“中国-东盟法治论坛”11月20日至22日在渝举办重庆人力解决就业超160万人云端之上 览尽两江风华“乡音”化解邻里矛盾
第005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最久的坚持近30年 老厂区频现“长红”餐饮店
第七届“中国-东盟法治论坛”11月20日至22日在渝举办
重庆人力解决就业超160万人
云端之上 览尽两江风华
“乡音”化解邻里矛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渝东南武陵乡风美
武隆后坪乡:
“乡音”化解邻里矛盾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刘冲

  11月18日,晨雾刚刚散去,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白鹤村村民龙某提着一篮新摘的蔬菜,步履轻快地走向邻居黄某家。院子里,两位老人相视而笑,仿佛两人之间那场“踩门槛”的风波从未发生。

  不久前,龙某到黄家借锄头,离开时不慎踩到了堂屋的木门槛。这一脚,在67岁的黄某看来非同小可——在苗族传统中,门槛承载着祖先的庇佑,被外人踩踏必须按规矩妥善处理。而龙某则认为这只是无心之失,口头道歉即可化解。

  两人各执一词,声音越吵越大,惊动了正在附近走访的刘刚奎。这位67岁的退休教师是乡里公认的“调解高手”。他会说汉语和苗语,也深谙当地的民风民俗。刘刚奎见状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先陪着气头上的黄某在门槛边缓缓坐下。

  “老哥,这门槛啊,是祖辈一代代传下来的念想。”刘刚奎用苗语说道,“动了确实不该。”简单一句话,拉近了与老人的距离,黄某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转过身,刘刚奎又用方言对龙某耐心解释:“将心比心,谁随意动了你家的传家宝,你心里肯定也不舒坦。”

  刘刚奎的一番话,让龙某渐渐理解了尊重传统习俗的重要性,第二天一早便上门诚恳道歉,并提上了公鸡、糯米等礼物。深受感动的黄某接受了这份诚意,主动接受道歉并表示不收礼物。一场邻里矛盾,在乡音的温情中悄然化解。

  在后坪这样的多民族聚居乡,因习俗差异、语言隔阂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今年初,乡里从各村精心推选了18名像刘刚奎这样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熟悉民俗的“乡村能人”,组建了“乡音调解队”。在这支“乡音调解队”一次次调解中,文明乡风的种子悄然播撒。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