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0日,刘学碧在家中洗碗。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
近日,记者拜访100岁的刘学碧老人,她一身大红色的外套,眼神明亮,面色红润,一头白发短却浓密。
“现在妈妈早上还要给全家人准备早餐,整理家务,她不喜欢闲下来。”刘学碧老人的二女儿罗玲秀说。
洗衣攒钱撑起小家与乡愁
1925年3月,刘学碧出生在合川一个农村家庭,家里兄妹六人。18岁那年,刘学碧跟着丈夫罗兴全到重庆千厮门一带谋生。没读过几天书的她,靠着一双手在陌生的城市里扎下了根。
“那时候,吃饭都是等主人家吃完了,我才上桌。”回忆起年轻时帮人洗衣、打扫的日子,刘学碧语气平和。她在老乡家做过事,给银行职员洗过衣服,还去律师家里当过保姆。挣来的钱,还要寄回合川老家接济哥哥嫂嫂。
丈夫在银行做清洁工,夫妻二人租住在千厮门附近的一间小屋里。生活虽苦,她却从无怨言。1951年,大女儿罗春珍出生了。刘学碧出门做活,就把孩子背在背上。
交谈中,记者注意到老人的双手指节处的老茧坚硬如石。“洗了几十年衣服,哪能不变形?”她笑得坦然,“但要养家,再累也得扛着。”
这双手不仅撑起了小家,更见证了重庆普通民众的生存韧性。
任劳任怨成为先进工作者
1954年,随着罗兴全进入重庆电力学校(现为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工作,刘学碧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一家人搬到黄桷坪,她开始为学校职工洗衣服、照顾小孩。
老人记得,当时一家人租房子住,直到1958年,单位才分了一套13平方米的小房子。
刘学碧笑着说,邻居们都知道她爱干净,做事利落。学校家属委员看她辛苦,便介绍她加入生产自救小组。仅一周时间,她就得到街道认可,进入黄桷坪贸易公司工作。
1958年10月,刘学碧成为九龙坡区蔬菜公司黄桷坪菜站的正式职工,这份工作一干就是近二十年。
那些年,她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家里烧煤炭,罗兴全身体不好,只有靠刘学碧。她从黄桷坪挑煤炭到电力校家属院,爬坡上坎,每次要挑100斤左右。单位修房子搞基建,她和男同志一起抬200多斤“连二石”;在养猪场工作时,即便被争抢食物的猪咬伤留下了永久伤疤,她也没有退缩;从外地运来的蔬菜需要卸货,她总是第一个爬上货车……
“那时候妈妈早上7点出门,晚上六七点才回家。”罗春珍回忆,母亲上班时带着还没上学的妹妹,背着弟弟,下了班还要参加学习。
就这样,刘学碧用一双勤劳的手,在平凡的岗位上撑起了一个家,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她多次被评为区里和单位的先进工作者,还当过零售组组长。
淡泊知足笑对时光
1977年,刘学碧光荣退休,生活翻开新篇。丈夫1997年离世后,女儿们带着从未出过重庆的母亲四处游历。80岁那年登上长城的照片,至今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她还去过云南、四川等地,到成都带过堂孙,如今虽走不动了,但仍想出去看看。
现在,刘学碧有时住在杨家坪二女儿家,有时住在鲁能星城大女儿家。她仍坚持自己洗澡、洗头、洗衣、洗被,早上6点准时起床吃药、量血压,还给家人准备早餐,麦片、黑米、黑豆、煮鸡蛋、热牛奶……样样不落。
饭后洗碗收拾,天晴就下楼溜达,杨家坪步行街的老邻居都认识这位爱聊天的婆婆。她中午必睡午觉,醒来就烧好全家的开水,洗菜水存着冲厕所,几十年的勤俭习惯从未改变。晚饭后看天气预报、重庆新闻等,晚上10点洗脚洗脸,再量一次血压就睡觉。
今年3月,家人为刘学碧办了百岁宴,7桌宾客,每人收到一套“寿”字碗筷、一条红围巾,以及一个装着100元的红包,象征着百岁老人长长久久,电力学校一位96岁的陈爷爷还特地写了“寿”字托人送来。
罗玲秀说,虽然母亲以前的老同事大多不在了,但她的身边从不缺温暖。
老人一家现有十二口人,她的曾孙在四川大学读书,曾孙女刚满1岁,每天她都要问“曾孙女儿的视频发过来没”。社区工作人员也常上门慰问。“我每月3000多元退休工资,看病能报销,比以前好百倍。”老人知足地说。
问她长寿的秘诀,刘学碧笑得像个孩子:“作息规律,心态好,不愁事,活好自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