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娄底初三男孩龙睿熙一篇《藏在罐子里的爱》让无数人泪目。那句“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难以言说的情感联结。
龙睿熙的笔,写下的是个人的眷恋,却撬动了所有人关于爱的记忆。那个“罐子”,是亲情最具象的载体。龙睿熙将个人对亲人的思念,装进了这个普通的“罐子”之中,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代入自己的故事,想到自己的那个“罐子”。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它搭建起一座共情的桥梁,让情感得到了回响。
然而,在感动之余,也有网友提出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疑问:这篇作文,是否真出自一位14岁少年之手?是否使用了AI?这个质疑本身,更像一个坐标,标定了人们所处的时代:一个文字可以被大规模生产、情感可以被算法模仿的AI时代。
当文字可以速成,人们开始本能地质疑一切文字背后的“人性”。前不久,一篇名为《旧轨还乡》的初三作文火爆全网,一句“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字字不提乡愁,却字字皆是乡愁;农民工大爷写下《我的母亲》,一句“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对母亲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字字不提思念,却字字皆是思念。在这个文字真假难辨的时代,最珍贵的,或许正是那份无法被计算、无法被模拟的,藏在罐里的爱、留在故乡的爱、长在坟头的爱。
当然,AI可以学习海量词汇和无数修辞,模仿人的伤感和喜悦,但它无法真正“理解”那层薄土对于一个少年的意义,也无法体会铁轨上弥漫的乡愁,无法感知一位老人对母亲的眷恋。这些根植于具体、鲜活的生命体验的感知与表达,拥有定义我们为何是“人”的力量。在AI可以编织千言万语的今天,这些真诚的文字和表达,反而成为了人最坚固的堡垒。
还记得那个外卖诗人王计兵吗?“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只有挺直了腰杆,才能钉住生活的拐角”……在AI可以生成新闻甚至诗歌的今天,“王计兵”们从生活深处打捞起的词句,更显珍贵和有力。当千万人为同一句话落泪时,我们庆幸的并非一篇“神作”的诞生,而是在算法冲击下,人的情感仍然拥有独特的感染力。
“罐子里的白糖”“火车上的爷孙”“赶时间的人”,正是这些可触可感的细节,成就了文字的生命和力量。任何时候,人们为之震撼的,都不是文字的“技法”,而是文字背后那个有血和肉、有爱与痛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