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小时降雨强度80.3毫米!
今年7月20日,江津区双福街道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凶猛的短时暴雨。不过,这场暴雨仅造成极小的经济损失,不足2023年“6·1”内涝灾害的5%。
“从‘雨中抢险’到‘雨前布防’,这场防汛战役的胜负手,就藏在布设在各易涝点位的智能传感器与AI算法的精准推演中。”近日,江津区双福街道应急管理岗负责人穆春说。
暴雨困城
四大因素叠加导致内涝
据统计,2023年至2025年汛期,双福片区累计发生强降雨天气11次,其中致灾性短时强降雨事件超过5次。“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内涝风险日益凸显。”双福街道相关负责人称,双福片区内涝问题是自然地理先天不足、市政基础设施历史欠账、极端天气外部诱因、初期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四大类因素相互叠加、相互激化的结果。
双福的“先天不足”让防汛格外艰难。“上游河水、山水下泄、城市汇水‘三碰头’,灾情瞬间放大。”穆春打开地图坦言,“过去,我们在应急响应能力方面也存在短板。”
智慧破题
内涝处置“一屏统揽”
双福街道建成区面积达28平方公里,有30多万人,入驻企业达6600家,有双福国际农贸城、英利国际五金机电城等五大专业市场。“根治内涝痛点,要把工作重心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构建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管理与技术协同的综合防御体系。”双福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转机发生在今年汛前。双福街道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打造了城市内涝防汛智管综合场景。该综合场景突出“平战”结合,谋划“风险防范、能力储备、救援处置、复盘提升”子场景,布局点位风险、人员、车辆转移路线,集成数字预案、融屏矩阵等功能模块。
记者在双福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看到,在现有8个易涝点的基础上,沿河增设了视频监控、电子水尺、雨量计等5类132个感知设备,实现雨量、水位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预警,扩大监测预警覆盖面。
基层治理中心指挥调度岗负责人谭小滢轻点屏幕,调出南福一路桥的实时画面:“当水位超过346.5米阈值时,系统会立即发送预警信息。同时通过AI+综合研判,迅速锁定可能受灾区域、受影响人员和车辆,实现内涝处置‘一屏统揽’‘一屏调度’。”
实战告捷
经济损失降低95%
7月19日18时许,基层治理中心收到突发事件直报快响预警,系统迎来首次实战大考。18时30分,街道开展临灾会商,运用AI+综合研判,在风险一张图上精准圈定需转移人员69名、车辆570辆。21时许,当地通过应急广播、短信、圈群等方式将预警信息传送至5万余户家庭,提前转移54人、车辆400余辆。
“在暴雨来临之前,我们的各项应对准备工作已全面完成。”基层治理中心指挥调度岗副负责人蒋爽回忆,次日8时40分,暴雨如约而至。南福一路桥电子水尺传回警报:“大溪河水位突破346.5米!”
指挥中心大屏立即切换现场视频,浑浊的河水已逼近桥面。“立即管控桥面,劝导剩余车辆撤离!”通过融屏矩阵,指令直达一线处置人员。
随即,值守点位的公安、消防、社区等力量立即对沿河区域还未转移人员、车辆开展避险转移,并对南福一路桥桥面进行管控,同时对可能进入危险区域的人员、车辆进行劝导。
9时30分,“一表通”实时回传的人员、车辆转移数据显示:在河水外溢前,人车全部转移完毕。
“过去要靠约50名人工值守,现在由智能感知设备替代,应急响应提速25分钟以上。”双福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提前布防让这场暴雨的经济损失降幅达到95%,“我们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
雨过天晴,大溪河水位渐归平静。在双福街道的防汛日志上,新的改造计划已经启动:冒水洞支流分流工程即将施工,大溪河关键河段拓浚方案正在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