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显跃(左)正翻看《明朝那些事儿》,不时与身旁的沈德芳交流。记者 解小溪 摄\视觉重庆 |
开栏的话
据最新数据,重庆百岁老人超过2600位。这不仅是2600多个生命传奇,也是健康中国建设、重庆打造宜居之城的生动缩影。
百岁老人亲历了社会的沧桑巨变,是一个个家庭、一个个乡村社区乃至一个时代的见证与骄傲。
“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报今起推出“寻访百岁老人”系列报道,记录他们的百年人生历程,从一个个真实故事中汲取生命的力量,感受国家前行的脉动。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温柔地洒在江津区圣泉街道双龙社区一套普通的民居里。101岁的陈显跃老人戴着老花镜,微微佝偻着身子,正沉浸在一本厚厚的《明朝那些事儿》里。
一旁,98岁的妻子沈德芳安静地看着电视,目光偶尔落在丈夫身上。厨房里,幺儿媳妇卓成秀正轻声忙碌着,锅里炖的汤咕嘟作响,香气弥漫开来。
这一刻,时光仿佛也放缓了脚步。这对年龄加起来快两百岁的老人,携手走过了近80年的婚姻,从青丝到白发,从旧社会到新时代,他们用一生的陪伴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谛。
一盏灯,照亮八十载风雨
“那时还没解放,是包办婚姻,媒人牵线,远远看了一眼。”沈德芳用缓慢语调回忆起初见,眼神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那一年,他22岁,她18岁,都是江津水土养育的儿女。没有花前月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牵起了他们一生相守的缘分之线。
“第二年就生了大女儿。”陈显跃老人接过话头,语气平和。此后数十年,他们共育有9个子女,其中3个不幸夭折。“那时候,养孩子不容易。”沈德芳轻轻一句,背后是无数个半夜等孩子睡了才能补衣服的深夜,以及为人父母的艰辛与揪心。
家庭的重担,早年主要落在陈显跃肩上。他是垭口村公社、大队的会计,是那个年代的“文化人”。
而沈德芳,则用她并不强壮的身躯,在家种庄稼,默默支撑起家庭的后方。“他是个一辈子的大忙人。”沈德芳笑着说,语气里没有埋怨,只有深深的理解与支持。
陈显跃白天忙完工作,晚上还要点灯做账,妻子看在眼里,心疼不已,总是默默地为丈夫点上一盏灯、添上一盏茶。
这盏灯,不仅照亮了账本,也温暖了那些清贫相守的岁月。
五十余口,织就四世同堂图
尽管已百岁高龄,两位老人依然精神矍铄。特别是沈德芳,98岁的她头发半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让人称奇。
这个庞大家庭的其乐融融,正是他们长寿的基石。“爸,妈,你们看,上个月拍的全家福!”幺儿媳卓成秀举起手机。照片上,四代五十余口人齐聚一堂。这个枝繁叶茂的大家庭,最大的曾孙已成年,五代同堂的喜悦已近在眼前。
当记者问到长寿秘诀,两位老人谦逊地笑着摆摆手:“没什么特别,粗茶淡饭,心情好,子女孝顺。”
他们的生活高度同频:饮食上,不求大鱼大肉,陈显跃偏爱甜食和糯米粑粑,沈德芳则喜欢卤菜,共同点是晚上吃得少,远离油腻;起居上,两人都爱干净,喜欢下楼走动。
沈德芳的勤快是出了名的,种庄稼直到90岁,如今仍“要抢着洗碗,自己洗衣服”。陈显跃则比较重视教育,他立下家规——不准骂脏话,子女至少读到初中。如今,家里孙辈多是大学生,务实与勤勉的家风在后辈身上延续。
与你一起,与国同频
“一个内向温和,一个急躁外向。”幺女陈亚丽这样形容父母。
采访中,沈德芳在讲话,陈老想插话补充,话未说完便被沈德芳轻轻推了推手臂,嗔怪道:“我正在讲话,你不要打断我。”面对这番“小训斥”,陈老却半点不恼,耐心等待老伴说完,脸上甚至还带着一丝笑意。
这一幕,让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沈德芳敢于“指责”,是笃定陈老不会计较;陈老甘心“认怂”,是深知这份陪伴有多珍贵。
“还是要吵架,但不往心里去。”沈德芳笑着坦言,“他让我,我也让他。”正是这种互谅互让,让他们的婚姻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保持平衡。
退休之后,两人几乎形影不离。这份依赖体现在日常琐碎中——若沈德芳在小区里聊天,久未归家,陈显跃便会坐不住,总要拄着拐杖到门口张望。
在家里,两位老人每天的“必修课”就是一起看《新闻联播》。数十年来,家事国事天下事,就这样通过一方屏幕,融入两人的日常,沉淀为一种与时代同呼吸、家国共担当的深厚情怀。
看到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他们就从心底里感到高兴。“现在政策太好了!”看完新闻,陈显跃时常感慨,“子女都不一定按月给父母拿钱,但是国家每个月都要给我们发钱!”这份发自内心的满足感,溢于言表。
个人的幸福与时代的进步在此刻同频共振。这份来自国家的关怀,在基层得到了温暖的延续。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时常上门看望,逢年过节送来慰问与祝福,这让两位老人倍感温暖。
这对百岁夫妻,用近80年的相守,将“忍让”“勤快”与“知足”熬成了生活的智慧。他们很少去医院,家庭的和睦与内心的愉悦,或许就是世间最好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