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生态高效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三大监管” 推动平台经济创新和健康发展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着力建设生态高效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强化“三大监管” 推动平台经济创新和健康发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库头条

着力建设生态高效现代化产业体系

  酉阳县麻旺镇平桥村,酉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水果、蔬菜育苗基地。特约摄影 陈碧生\视觉重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久前,市委书记袁家军在主持召开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也指出,要着力建设生态高效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重庆如何着力建设生态高效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此,重庆日报推出策划专题,以飨读者。

  ——编者

  积极打造绿色制造业集群

  罗超平

  绿色低碳发展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渝东南武陵山区作为重庆生态屏障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绿色制造业是落实“两山”理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路径。渝东南受经济基础薄弱、要素支撑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制约,与《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的“全链条绿色化转型”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亟须系统推进绿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绿色制造梯度培育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渝东南应构建绿色制造梯度培育体系,增强区域绿色发展能力。一是建立分层分类企业库,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和打造供应链体系,对中小企业开展“绿色体检”,推广清洁能源应用。二是制定《渝东南武陵山区绿色制造企业梯度培育办法》,实施企业分级评定和动态管理,建立后备库。借鉴“亩均效益”模式,构建以能耗、排放、税收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实施差异化激励。三是支持黔江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百亿级特色工业园区,同时引导各区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2-3个主导产业,推动轻合金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集聚,构建错位互补、各具特色的绿色制造业发展格局,避免同质化竞争。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突破绿色技术瓶颈。渝东南绿色制造业转型需依托科技创新实现关键突破。一是建设绿色技术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盟,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二是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重点攻克节能降碳、资源循环等核心技术,推广全电熔炉等绿色工艺,建立技术推广目录与孵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完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耗与碳排放的智能监测与分析,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数字孪生工厂,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围绕绿色材料、工艺、装备等方向部署项目,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在重点园区和主导产业中落地,提升区域制造业创新能力。

  创新绿色金融服务,破解资金瓶颈。渝东南绿色制造转型亟需金融支撑,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一是扩大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开发“工业绿效贷”等产品,将企业环境绩效与贷款利率挂钩,推广盛泰光电等企业经验。二是推广多元化融资方式。借鉴三丰玻璃“国债+绿色信贷”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制造项目,培育绿色低碳产业。三是建立绿色技改项目库。动态筛选优质项目,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投融资对接。四是设立生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推动金融机构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建设、新兴产业培育及重大项目引进,完善区域物流体系,增强绿色制造发展后劲。

  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支撑。绿色制造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建设,推动万黔高铁、广垫忠黔铁路纳入国家规划,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二是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开发秀山石油天然气资源,加快酉阳、彭水页岩气开发,建设渝东南天然气管网,推进风电、生物质等新能源项目,优化能源结构。三是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黔江建设冷链物流基地与智慧物流园,推进铁路货场、仓储配送、冷链加工等功能建设,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四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5G网络、工业互联网,建设渝东南绿色制造大数据平台,提供能耗监测、碳排放管理等数字化服务。(作者系西南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

  建好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

  唐丽桂

  重庆独特的立体气候条件与山地农业资源,为发展多样化生态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建好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既是构建生态高效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的重要抓手。

  优化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产业布局。立足资源禀赋与区位条件,深挖特色资源优势,精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产业集群发展。主城都市区聚焦都市农业与电商服务,重点发展精品果蔬、休闲采摘、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渝东北地区重点发展柑橘、脆李、生态畜禽等产业,延伸石柱、奉节等地调味品产业链,纳入川渝火锅餐饮供应链;渝东南地区重点布局中药材、茶叶、高山蔬菜等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强化产业协同合作,依托交通干线与流域生态廊道,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带”与生态农业廊道景观体系,推动区域特色资源共享与产业链延伸。

  建立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绿色发展机制。将生态保护理念嵌入农业生产全链条,以乌江流域等重点区域为核心,建立“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净化”全程治理机制,部署山地专属面源污染与水土流失监测预警系统,统筹推进种植化肥减量、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生态涵养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山地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推广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种养结合等循环农业模式。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指标纳入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内的产业项目评价体系,并作为政策扶持的重要参考指标。

  加强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科技赋能。深化“科企联合体”机制创新,联合涉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围绕种业科技发展瓶颈,重点培育适配高山生态环境的特色农作物品种与优质畜禽品种。聚焦山地农业特性,开发小型旋耕机、便携式采摘设备、低空运输等轻简化智能农机。加快智能化农业管理体系在特色产业基地的应用,依托北斗定位、5G和遥感技术建立农田三维数字模型,动态分析土壤墒情与光照分布,优化种植计划和空间利用;加快“智慧养殖场”建设,实现饲养、防疫全流程管控数字化。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建设特色农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开发农产品溯源系统,搭建“产地直供”电商平台,优化冷链物流便捷配送体系。

  提升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农产品品牌价值。以“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做强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巫山脆李等国家级品牌,做优“酉阳800”“巫溪老鹰茶”等地方特色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单品品牌,打造兼具生态辨识度与市场竞争力的重庆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挖掘产品背后的山地生态文化,讲好“生态故事”,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加强农产品品牌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行“合格证+追溯码”双证管理制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全面提升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农产品品牌信誉,持续提升品牌核心价值。

  健全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政策支持体系。优化政策资源配置,从产业发展、土地政策、人才支持、生态保护等维度,打造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政策链”。在项目支持上,对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的重点产业给予倾斜,用好产业引导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培育一批特色农业企业,构建“农业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共同体,助力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在土地政策上,保障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内生态农业项目的附属设施用地。在人才支持上,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健全返乡下乡创业就业人才“补贴+服务+保障”全链条政策体系,优化创业就业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山地生态特色农业产业链场景,开发订单质押、仓单质押等金融服务,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精准资金支持。(作者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经所农村改革团队首席专家、副研究员)

  创新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新模式

  邹於娟

  渝东南武陵山区农业资源丰富,高山蔬菜、茶叶、中药材产量分别占全市的47.6%、34.8%和25.7%,石柱黄连、秀山山银花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黔江蚕桑产茧量居全市第一,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具有发展智慧农业的良好基础和丰富场景。要围绕“一脑统揽、山地适配、‘四链’融合、品牌引领”,加快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新模式,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打造“一脑统揽”的智慧农业中枢。渝东南农业资源分布零散,打造统一的智慧农业中枢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各区县各领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所在。一是建设区域农业数据基座。整合渝东南6区县已建成的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数据资源,构建统一的农业数据仓,推动种植、环境、市场、供应链等多元数据实时归集与动态更新。二是打造特色产业大脑。围绕石柱黄连、秀山山银花、黔江蚕桑、武隆高山蔬菜、酉阳茶油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轻量化、可复用、易运维”的细分行业产业大脑。“石柱黄连产业大脑”可接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据,构建从种质溯源到药效认证的全链条数字画像。三是建立跨区县业务协同机制。依托重庆“渝悦·防贫”等现有数字应用,打通六区县之间的生产计划、冷链物流、产销对接等环节,加快形成区域“一盘棋”调度机制。

  构建“山地适配”的未来农场集群。渝东南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占比高,发展山地适配型农场是破解“无人种地”困境的有效路径。一是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针对山地丘陵地块凌乱细碎、高低不平等问题,实施以“小并大、弯改直、短变长、陡变缓”为核心的农田宜机化改造,同步配套完善农田数字设施,建设智慧大棚、水肥一体化系统等。二是研发推广轻量化智能农机。针对山地丘陵特殊地形,重点研发和引进转向半径小、爬坡能力强的轻量化智能农机,以及采摘机器人、植保无人机、无人运输机、无人转运车等装备,推动“机器换人”。三是发展生态复合型数字农场。利用渝东南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发展“林—药—粮”“稻—渔—菌”“猪—粮—菜”“油茶+山羊”等生态复合型农业生产系统。

  完善“四链”融合的产业发展生态。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堵点,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是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新模式的重要支撑。一是强化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山地丘陵智慧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联合农科院校设立“智慧农业科技小院”,依托我市“四链”融合、“揭榜挂帅”项目机制,加快攻关农业传感器、农业机器人、农业核心算法等关键技术。二是创新金融支持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协同发力,构建差异化金融支持机制。引入“生猪产业大脑”等金融服务模式,通过产业数据赋能信用评价,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三是构建人才引育体系。实施“数字新农人”培育计划,通过“田间学校+云端课堂”,开展AI系统认知、智能农机操作、传感器维护、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

  创新“品牌引领”的商业运营体系。品牌塑造是提升渝东南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从“卖原料”向“卖价值”转变的核心路径。一是构建区域品牌体系。以“武陵山珍”区域公用品牌统揽石柱黄连、秀山山银花、酉阳茶油等地理标志产品,支持企业培育“晶丝苕粉”等特色产品品牌,形成“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商标”双轮驱动效应。二是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未来农场与文旅康体深度融合,开发中药疗愈、田园民宿、悬崖咖啡、水榭茶室、非遗工坊、低空飞行体验等新业态,利用数字技术创新“线上认养+线下体验”“短视频+产地直销”等运营模式,拓展农业增值空间。(作者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农村发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