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杠杆撬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壮大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把建设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同城市更新有机衔接
第008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以金融杠杆撬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把建设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同城市更新有机衔接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建议

把建设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同城市更新有机衔接

徐新鹏

  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注重产城融合发展,把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同城市更新有机衔接。低空经济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代表,已成为培育新增长引擎的重要方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兼具特色的山城地形与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率先发布《重庆市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重庆需坚持“公共优先、数智高效、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安全可靠”的原则,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场景创新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通过空间重构、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与产业融合,实现城市功能提升与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有机统一。

  强化空间赋能,构建山地城市的立体功能网络。重庆应立足山城独特地形,推动城市空间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转型,构建地上地下统筹、空中地面衔接的功能网络。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中,并注重与现有设施的改造升级相结合。一是系统规划低空基础设施布局。在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中同步编制低空起降点、通信导航设施布局方案,优先利用存量资源进行改造提升。在大型公共交通枢纽、公共服务机构、旅游景区等区域规划建设通航起降点,鼓励现有和新建高层建筑配建屋顶起降平台。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重点片区建设,预留预控物流无人机走廊通道。二是推动低空设施与地面功能复合利用。将市内现有的直升机起降点、楼顶平台等适当改造,作为低空飞行器的起降设施;在现有的通信塔、监测站等增设低空通信导航设备与气象监测设备,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保障。通过改造老旧小区闲置屋顶、利用“边角地”等方式,建设集起降、充电、监测功能于一体的低空微枢纽,释放地面空间用于绿化、慢行系统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重庆特有的山地地貌区域,探索构建连接山顶、江岸、轨道交通站点的低空接驳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形成对地面交通的有效补充。三是建立空间协同的技术标准体系。在城市建设中率先引入低空维度设计规范,明确新建建筑屋顶承载、起降净空、电磁环境等技术要求。利用城市信息模型平台进行低空航线与城市通风廊道、生态廊道的协同模拟,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推动科技赋智,打造智慧山城的低空应用体系。重庆应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与数据资源优势,推动低空技术与城市智慧治理深度融合。一是构建城市级低空智能感知网络。整合现有视频监控、气象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点,加密部署专为低空飞行器服务的通信、导航、监视系统,重点覆盖地质灾害易发区、高层建筑密集区、交通枢纽等关键节点。搭建低空数据中台,汇聚飞行计划、实时位置、影像数据,为城市运行管理提供全域动态感知能力。二是研发推广特色应用场景。针对重庆山城、江城特点,开发低空立体巡检系统,用于森林防火、水域监测、桥隧检测、地质灾害预警等领域。升级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无人机先行勘测+eVTOL快速投送”的山地救援模式,缩短响应时间。在中心城区,探索无人机参与医疗急救标本运输、应急药品配送,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三是建设低空经济创新平台。支持在渝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低空技术重点实验室,聚焦飞行控制、动力系统、材料工艺等方向开展攻关。鼓励企业围绕重庆特定应用需求,开发适应多雾、多风、复杂地形条件的专用无人机和eVTOL机型,形成适应山地特色的技术解决方案。

  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协同高效的推进模式。根据城市更新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实施时序和重点任务,确保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同步推进。一是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强化跨部门协同,凝聚工作合力,推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成立由市领导牵头,规划和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经济信息、军民融合等部门共同组成的低空经济城市更新专项工作组,统筹解决空域使用、项目审批、标准制定等关键问题。在重点片区更新项目中试行“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由一个主体负责低空设施的整体实施与维护。二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制定鼓励低空设施建设的用地政策,对利用存量建筑屋顶、边角地建设起降设施的,给予容积率奖励或土地价款优惠。设立低空经济城市更新子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明确政府购买低空公共服务的范围、标准和流程,在应急抢险、治安巡逻、环境监测等领域率先示范。三是构建安全监管体系。制定低空起降场建设安全规范、运行管理细则,明确低空飞行器生产、登记、运行、监管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行为规范。建设重庆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提供空域申请、计划报备、气象服务、飞行监视等“一站式”服务,推广“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立健全低空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预案,加强低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管理,确保低空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突出场景驱动,培育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重庆应以场景开放为牵引,通过低空应用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一是打造“低空+文旅”融合标杆。开辟“空中游山城”观光航线,连接洪崖洞、朝天门、南山等标志性景点,开发低空摄影、飞行体验等文旅产品。在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区更新中,引入无人机表演、灯光秀等新业态,激活夜间经济。二是构建低空物流配送网络。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探索开通至成都、贵阳等周边城市的跨省低空物流航线。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中心枢纽—社区站点—智能柜”三级配送体系,应用于快递配送、餐饮外卖、冷链医疗等高时效需求领域。支持企业在工业园区、大型社区开展无人机物流示范。三是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结合城市更新中的老旧厂区改造、传统产业园区升级,规划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吸引研发设计、整机制造、运营服务企业入驻。支持本地汽车、摩托车、通机企业向无人机、eVTOL领域拓展,完善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与贸易学院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