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北嘴金融核心区风貌。近年来,经过大力开发建设,江北嘴金融核心区不断壮大。 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 
  【智库对话】
  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刻把握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结合点,创新体制机制,以金融杠杆撬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更多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成果,努力跑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以金融杠杆撬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编者
  主持人:
  朱 涛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专访嘉宾:
  陈银华 西部金融研究院院长
  王 兰 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以政策供给引领金融供给创新
  重庆日报:如何强化政策供给,加大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
  陈银华:一是出台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参考深圳、湖州等地经验,结合重庆发展实际,研究出台《重庆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金融机构优化绿色金融管理、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跨境绿色投融资便利化等提供法治保障。二是用好财税金融政策工具。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绿色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绿色金融高端人才引进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绿色融资增信、风险分担和补偿等政策。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等金融政策工具,建立绿色贷款与普惠贷款联动贴息机制,对金融机构发放的“普惠+绿色”贷款给予更大力度的贴息支持。三是建立产融数据共享机制。根据《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针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中的绿色新兴领域,加强项目规划引导,推动产业引导政策、绿色金融标准、行业激励政策衔接。加强环境信息数据共享,建立重点行业碳足迹数据库,完善相关行业碳核算标准,为金融支持低碳转型提供数据支撑。
  王兰: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关键在于以政策供给引领金融供给创新。一是健全顶层设计,夯实制度供给。构建由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明确低碳转型的标准、路径与边界。通过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分类标准、碳排放核算与信息披露规范,强化绿色金融立法与监管衔接,使金融机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度供给的核心在于建立政策的连续性与可预期性,为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供给创新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金融创新活力。政府应通过顶层设计将政策供给有效转化为金融供给创新的内生动力。利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与再贷款等措施,降低金融机构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成本。同时,建立绩效挂钩机制,将利率优惠与企业项目的节能减排绩效直接挂钩。政策性资金应发挥“担保分险”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绿色项目投资,形成多层次、可持续的金融供给体系。三是强化政策与产业协同,提升金融支持精准度。政策供给要精准嵌入产业链的低碳转型环节。通过构建“金融产品+行业场景”的匹配机制,推动绿色信贷、转型金融、绿色基金等工具对接新能源汽车、储能、绿色建筑等重点领域,实现资金投向的产业导向化与结构优化。
  持续推进“绿色金融+科技”创新
  重庆日报:在强化数智赋能,持续推进“绿色金融+科技”创新方面,该如何进一步着力?
  陈银华:一是构建需求导向的数字化平台动态迭代机制。持续优化“长江绿融通”平台功能,重点提升转型项目识别、生物多样性项目识别的精准度;深化部门协作与平台互通,加强“长江绿融通”与“企业碳账户”及市经济信息委“工业绿效码”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整合企业碳排放、能耗、绿色认证等信息,为金融机构精准对接“绿色+科技”项目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推动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协同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业务模式,依托数字平台为减污降碳技术研发、新污染物治理设备制造等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项目提供“投贷联动”服务。引导金融机构聚焦绿色低碳科技重点领域,通过数字模型评估技术成熟度与市场前景,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助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如运用人工智能分析企业研发投入、专利数量等数据,为绿色科创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授信依据。三是运用数字技术提高绿色金融服务质效。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搭建绿色信贷数字化风控体系,实现贷前审核(自动匹配绿色项目标准)、贷中监测(实时追踪项目碳减排进度)、贷后管理(动态评估环境风险)的全流程线上化;联合专业机构、中介机构等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融智服务。如为高耗能企业定制低碳转型路径规划,辅助企业完成环境信息披露报告,降低企业绿色转型成本等。
  王兰:数智赋能“绿色+科技”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趋势,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强化数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绿色发展的数字底座。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完善碳排放、能耗、污染物监测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的“绿色大数据平台”和“碳排放数字地图”。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碳足迹实时追踪、碳排放核算智能化,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支撑。二是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构建绿色转型的数智金融体系。以金融数字化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绿色项目识别、评估和风险管理模型,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绿色信贷+碳中和债券+转型基金”与科技创新基金协同运作,支持新能源、储能、氢能、环保装备等新兴领域发展。重庆可依托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打造“数据驱动、智能定价、绩效导向”的绿色金融创新中心。三是深化产业链协同,推动数智赋能与科技创新融合。推动数智技术深度融入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通过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系统的应用,实现产业链“绿色设计—智能生产—低碳流通”一体化转型。重庆应以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为载体,建设“绿色金融+智能制造”示范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
  不断培育和壮大绿色金融市场
  重庆日报:怎样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培育和壮大绿色金融市场?
  陈银华:一是加强绿色项目培育和融资对接。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导向,紧密对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围绕绿色制造、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绿色建筑等领域,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动态推送机制。依托“长江绿融通”实现绿色融资项目与金融产品精准匹配,如针对绿色制造项目匹配设备更新融资租赁产品,针对清洁能源项目实施“信贷+绿色债券”组合融资方案。二是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与市场扩容。将林业碳汇交易、林下经济、林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纳入绿色金融支持清单,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针对性产品。扩容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支持信用评级机构充分运用企业依法披露的环境信息,优化绿色债券评级模型。健全覆盖环境污染责任、碳汇损失等领域的多层次绿色保险体系。三是发挥多元资本撬动和混合融资作用。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基金,通过“母基金+子基金”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EOD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绿色低碳技术初创企业;支持发行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盘活存量绿色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引导证券基金类机构遵循ESG投资理念,制定绿色投资行为规范,加大对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的投资力度,培育专业化的绿色投资市场。四是加强绿色金融机构专业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单位的绿色金融专业培训,提升绿色项目识别、碳资产定价、ESG投资分析、环境风险评估等能力。鼓励金融机构设置绿色金融专业部门或特色分支机构,组建由金融、环保、碳核算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增强挖掘绿色项目、设计创新产品的能力,推动绿色金融产品从“有”向“优”升级,助力绿色金融市场持续壮大。
  王兰: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关键在于实现从“资金导向”向“机制导向”、从“单一产品”向“系统供给”、从“绿色融资”向“绿色价值创造”的三重转变。重庆作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应立足“产业绿色化、金融数智化、市场法治化”的总体方向,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制度型创新样板。一是着力机制创新,让绿色金融“有章可循”。创新不只是开发新产品,更在于制度支撑。应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分类目录,将绿色项目认定、信息披露、绩效核查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真正的绿色”获得优先融资。通过“标准引路+政策嵌入”,形成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制度逻辑和市场约束。二是深化场景融合,让产品创新“更接地气”。金融创新应深度嵌入产业场景。重庆可围绕新能源汽车、储能、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设计一批可量化、可交易、可核算的金融工具,如碳中和债券、绿色供应链融资、节能收益权质押贷款等,使绿色金融真正融入生产链和价值链。三是推动价值引领,让绿色金融“可持续”。推动绿色金融从“资本投入”向“生态收益”转变,构建“生态资产确权—价值核算—金融转化—市场交易”闭环,让生态资源成为新的资产类别。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将生态红利转化为经济收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共赢。
  【智库对话】
  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刻把握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结合点,创新体制机制,以金融杠杆撬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更多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成果,努力跑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以金融杠杆撬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