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韩毅)10月29日上午,作为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平行论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打造人人参与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城市治理中多元主体协调机制的创新实践,就城市精神、城市形象、城市风貌塑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城市软实力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文明治理、市民文明素质、友好城市建设等议题,以及如何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展开了深入研讨。
  城市更文明,人民更幸福。
  “渝中区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着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繁荣的文明风尚新范例,已连续13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区’这一金字招牌。”渝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艾正兵分享道。
  艾正兵介绍,渝中区的经验做法主要包括:突出思想引领,涵养崇德向善社会风尚,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以道德建设浸润百姓心田,以典型示范引领文明风尚;厚植人文底蕴,激发文明城市发展动能,大力传承弘扬红岩精神,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等;营造文明环境,打造“文明有范儿”城市新貌,探索“文明管家”自治机制;塑造全域“新风貌”,将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及公共空间塑造全过程。
  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商爱玲指出,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更是文明本身。在她看来,城市文明建设,旨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通过价值引领、文化滋养和人文关怀,培育一座城市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明不仅是城市整洁有序的‘面子’,更是城市神形兼备的‘里子’。”她说。
  “以人民为中心,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和平认为,人民城市的实现路径涵盖:改善空间的生活功能,以满足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提升空间的多元融合,以满足社交与共享需求;保护历史环境与精神场所等,以满足审美与自我实现的需求。
  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平在分享中指出,从城市内部看,未来人口和资源可能会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一些中小城市将面临收缩的风险;从产业方面看,未来城市整体产业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则要发展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生活性服务业,例如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健康养老业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