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城市本质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平行论坛在重庆举行。论坛聚焦城市安全发展核心议题,汇聚多方智慧,共同探讨城市安全治理的创新路径。
  技术赋能
  精准预判自然灾害风险
  面对高温、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如何为城市筑起坚实可靠的安全屏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在分享“新时期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思考”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降雨事件增多,增强设施韧性建设是重要一环,可加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
  山地城市如何应对洪涝灾害?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邹瑜表示,有效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离不开技术赋能来实现“精准管控”。重庆通过洪涝致灾模型的建立,精准预判内涝区域及积水深度,明确“需转移群众的区域”;在林区布设上千个热成像摄像头,结合无人机巡检,火点识别准确率从70%提升至98%,10分钟内定位火点,比人工巡查快10倍。
  建立“一张网”
  全覆盖监测“城市生命线”
  要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除了积极应对自然灾害,还需要关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高频风险”。
  在增强“城市生命线”安全韧性方面,杨保军建议,结合城市更新等工作开展老化管线设施焕新,补齐生命线短板;增强城市运行基本“生命线”防御功能;考虑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形成监测“一张网”和综合“一张图”,对城区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区域重点桥梁和管道开展全覆盖监测。
  “当前,不少重要的地下设施仍存在问题,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的观念还存在,设施数字化、智能化监管水平有待提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龚道孝点赞了重庆的经验做法:重庆上线“数字管线平台”,将多方信息集成到一个平台,推动了管线问题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
  “要把安全融入城市发展的各环节。”邹瑜举例称,重庆在全国率先实施公路“生命工程”,临水、临崖、急弯路段加装防撞护栏,有效防范了坠崖、坠水交通事故的发生。
  协同共治
  共同应对城市风险
  多位嘉宾分享时提到,应对城市风险,必须建立“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系统治控”机制。
  杨保军建议,在推动各领域共治方面,要用系统的思维、统筹的方法进行城市治理。例如,北京提出老旧小区“只改一次”,推动各类改造“一次到位”;上海提出“一路发起、五路协同”,交警、规划、路政等部门进行并联审批,减少掘路次数和交通影响。
  邹瑜表示,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空间跨度大、风险类型多、管控难度高,为此重庆系统构建“五大协同体系”,为安全韧性城市治理提供了新范式:构建平急结合、统一指挥的组织指挥体系,增强“中枢调度韧性”;构建横向协同、上下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增强“管控组织韧性”;构建双重预防、精准施策的风险管控体系,增强“源头防抗韧性”;构建准备充分、反应灵敏的应急保障体系,增强“应急处置韧性”;构建广泛参与、有机协同的社会共治体系,增强“社会组织韧性”。
  依托“五大协同体系”,重庆实现城市运行平时高效管控、极端安全可控,成功抵御了2020年的罕见大洪水、2022年多点突发山火及2022年、2024年连晴高温干旱,目前已实现连续58个月无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