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4日,重庆市川剧院,话剧《沧浪之水》正在上演。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
79个扎根生活、脉动时代的群众文艺节目,2064名群文演员,如璀璨星辰,从全国各地汇聚山城;超过6000万名观众,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见证并托举起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盛事。
一个多月来,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街头广场到乡村舞台,从经典戏曲到现代歌舞,群星奖惠民演出更是一场场视听盛宴,是“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编织了一幅全民艺术与城市烟火交融的动人画卷。
艺术走出殿堂 星光洒满山城
本届群星奖惠民演出的场地不再局限于高雅的艺术剧院,而是选择在人流量大、贴近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走进了街头巷尾、公园广场、军营校园。
9月26日,巴南区融汇茶花广场、九龙坡区巴国城广场、大渡口区步行街风雨舞台广场三地同步上演广场舞类惠民演出。
10月18日,曲艺类演出深入江津区鼎山街道幸福广场、永川区兴龙湖广场以及沙坪坝区巴渝书场。
10月20日,舞蹈类演出走进重庆市武警总队机动支队北区礼堂、渝北区文化剧场和重庆移通学院綦艺大剧院。
在沙坪坝巴渝书场,从渝北赶来的退休教师陈启明感慨:“在这么雅致的书场里,听着这么接地气的故事,感觉艺术一下子就走进了心里。”
南北精品荟萃 讲述时代故事
本届群星奖参评作品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涵盖了民族风情、革命历史、老年生活、乡村振兴、家庭伦理等多元题材,充分展现了我国群众文艺创作的蓬勃生机与深厚底蕴。
曲艺惠民演出中传统与创新交融——群口快板《小雨燕游学记》,通过雨燕的迁徙见闻,艺术化地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壮阔图景;评书《烈火浓情》将观众拉回2022年重庆山火救援现场,致敬逆行的平凡英雄。
舞蹈惠民演出实现历史与现实对话——来自北京大兴区文化馆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平均年龄超70岁的舞者诠释生命哲学,令人动容;重庆本土作品《永生》,以红岩精神为主题,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广场舞惠民演出让非遗与生活相拥——来自江苏的《我家住在江海边》,将南通蓝印花布元素融入舞蹈;湖北的《雕花剪纸》,创造性地融入了现代街舞。
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艺术的韵味,更注入了新时代的气息,让人“看得懂、听得进、有共鸣”。
惠民润泽人心 文化点亮生活
群星奖惠民演出,不仅仅是节目的展演,更是城市温度与文化活力的生动体现,打破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让顶尖的文艺作品直接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在九龙坡区巴国城广场观看广场舞演出的周玉玲阿姨用手机全程录像:“回去立马学起来。”
在永川区的演出现场,活动创新采用了“节目表演+群体致敬”的立体结构,向群众文化战线的老前辈、消防英雄和科技助农的科学家团队表达崇高敬意。
为了让更多人共享这场文化盛宴,主办方不仅提供免费门票,还开通了线上直播通道,线上线下累计覆盖超6000万人次观看,这场盛事具有最坚实的基座,也收到了最热烈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