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柏环绕,庄重肃穆。
10月25日,在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人们自发前来瞻仰台湾光复纪念碑,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守护民族记忆。
“今天是台湾光复纪念日,前来瞻仰台湾光复纪念碑,共同铭记历史、共襄民族复兴,意义重大。”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称。
鲜为人知的是,当年光复台湾的所有决策和部署都是在重庆作出的,班底是在重庆组建的,干部、人员也是从重庆出发的。
光复台湾
班底在重庆组建
抗战时期,重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统帅部所在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
重庆的台湾光复纪念碑,通长5.3米、通宽4.3米、通高10.25米,碑身前后都镌刻着台湾光复的日期“1945·10·25”,无疑是台湾光复历史的实物见证。
1941年2月,台湾革命同盟会在重庆成立,并发布宣言:“勠力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殊死战”“祖国既不以台湾为弃地,且未视台湾人为化外之民,愿吾台湾内外五百余万民众敌忾同仇,一致执戈奋起,归依祖国,服从领袖之领导,协助抗建大业,打倒共同敌人。”
1944年4月17日,国民政府在重庆宣布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其任务是:调查台湾现状、设计接收台湾方略、培养接收台湾的各种专业人才。
1945年9月1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及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在重庆成立并开始办公,鉴于实际需要,还筹建了接收台湾的先遣机构“前进指挥所”。
10月5日上午,“前进指挥所”首批71名人员分乘5架运输机,从重庆白市驿机场飞赴台北市松山机场,接洽受降及接收事宜。
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在中山堂(原称“台北公会堂”)举行,宣告日本在台50年殖民统治彻底结束,台湾正式回归中国。
守护成果
重庆学界著作丰硕
史实凿凿,法理昭彰。
台湾光复、回归中国,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成果,是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的重要铁证,是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和法理链条的重要一环,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荣光和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记忆。
为守护胜利成果,重庆史学界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从多年前就开始对台湾光复历史开展广泛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台湾光复史料汇编》就是典型代表。该汇编收录了1941年12月(国民政府对日宣战)至1947年2月(“二二八事件”发生)期间,关于台湾光复的史料,共分六编。
重庆图书馆研究馆员、重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伯友介绍,一直以来,重庆学界对台湾光复的研究十分重视,相关文献典藏和学术成果颇为丰富。以“台湾”二字作为关键词,在重庆图书馆的数据库中,能搜索到书籍近30册、期刊113种。这些著述涵盖史志、学术著作、文艺作品、科普读物等各方面。
交流融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岁月流转,情怀不变。
历史造就了重庆与台湾两地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并由此使得两地学界交流密切,共同为深化交流、推进统一、共创复兴作了重要的学术准备。
2010年8月,“海峡两岸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这是国内学术界对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的第一次全面研讨,也是海峡两岸学者对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的第一次同场研讨。
2010年11月,“台湾史论坛——台湾光复65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
2023年8月,第五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在重庆召开。2010年8月,《重庆岁月——海峡两岸抗战文物展》在渝举办,台湾相关学术单位提供了珍贵历史照片33幅、珍贵抗战文物资料55件。
两地的交流持续深入。
2007年,“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赴台交流访问团”到台湾进行交流访问。2009年,重庆相关部门与台湾相关机构签署《会谈备忘录》,进一步推进了渝台两地抗战历史文化交流合作。
2009年,“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抗战历史文化参访团”到台湾寻访交流,在合作开展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文献、文物、出版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丰硕的实质性成果,并获赠了一批珍贵资料、收集了一批文献资料。
“事实充分证明,两岸同胞血脉亲情无法阻断,奋发图强的共同愿望不可阻挡,正不断为实现民族复兴积累着动能。”周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