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货主播“只剩最后50单”的呐喊声,是消费者抢不到的心动优惠,还是商家精心编织的销售陷阱?
“3、2、1,上链接!”在抖音某直播间,一名主播声嘶力竭地推销着一款9块9五斤包邮的“限量”蜜橘,评论区不断涌现“已拍”“再加点货吧”的留言,营造出抢购氛围。
然而,真的有这样的“耙活”捡吗?火热场面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近日,市民蔡先生就遭遇了一场“蜜橘陷阱”。
从“比拳大”到“半拳小”
直播间遭遇“蜜橘陷阱”
“家人们,福利来啦!9块9五斤蜜橘,个个比拳头大!”前不久,热衷网购的蔡先生刷抖音时,被“爷爷家的生态蜜橘”直播间吸引。
直播间里,主播热情推销,手中的蜜橘比一个半拳头还大,果肉饱满、汁水充盈,镜头下十分诱人。主播宣称蜜橘“纯甜无酸”“产地直发”,保证每个都如样品般大,还给出9.9元五斤包邮的优惠价。如此高品质且低价,蔡先生心动了。
不过,蔡先生心里也犯起了嘀咕:“还有这样的好事?”这时,主播一个举动打消了他的顾虑——蔡先生下单后,主播把他手机尾号后4位写在白纸上,放进一袋蜜橘中,称:“这袋是您的”,还多放了两个表示“特别赠送”。蔡先生觉得,既然这袋和手机号对应,应该不会有假。
然而,两天后收到的货物却让蔡先生大跌眼镜。“开箱一看,我都不敢相信。”他告诉记者,蜜橘数量比直播展示少很多,且个头与“比一个半拳头大”相差甚远,多数只有半个拳头大,还有不少半熟的绿色果子。
蔡先生立即找店铺客服理论,质问货品与直播展示为何严重不符,并发送了直播间截图。客服却表示,他们是按照下单页面标注的大小(50毫米—70毫米)发货的。
直到这时,蔡先生才发现,下单时确实有一个标注。但蔡先生认为:“普通消费者对50毫米—70毫米根本没有直观概念,我们是冲着主播展示的大果子才下单的。”对此,客服却只是重复强调按标注规格发货,对展示与实物差距避而不谈。
蔡先生随后向平台申请退货退款,可因是生鲜食品,平台表示“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目前,蔡先生已申请平台介入,但两天过去,仍未收到回复,而该店铺已下架所有商品。
“胖妹儿”被“冒充”
商家被侵权,消费者被误导
直播带货乱象不止于产品质量问题,侵权行为也时有发生。
重庆一家面馆的老板殷女士就遇到了烦心事。几年前,殷女士以“胖妹儿”的名字运营抖音,凭借全平台超过五百万粉丝量和“胖妹儿”的个人IP,她自家制作的“小面调料”销量一直不错。
然而,最近殷女士却发现,自己辛苦制作的销售短视频竟然被人盗用。“一开始是在直播过程中,有网友留言举报,我才发现了问题。”殷女士告诉记者,盗用者将她的原创视频进行混剪,并附上其他同类品牌的销售链接。发现作品被盗用后,殷女士立即向各个平台进行投诉。
然而,对方竟然打起了“游击战”。“我投诉,他们就把视频下架,又换个账号继续操作。”殷女士无奈地说。
“除了我的视频,他们也盗用其他重庆小面品牌的视频,但他们产品的品质却很差。这对于整个重庆小面产业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殷女士说。
为此,殷女士联系了抖音官方,但没什么效果。殷女士又根据退货地址联系了对方的售后人员袁先生,袁先生却表示此事和他没关系。记者挨个联系了盗用视频涉及的几个厂家,但电话都无人接听。
“我现在一方面在抖音申请肖像保护,同时收集各方面的证据,准备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殷女士表示,经初步估算,对方盗用视频的行为,给她造成经济损失超过30万元,同时还误导了消费者,对她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
直播带货猫腻分“派系”
警惕宣传话术,留存消费凭证
直播带货猫腻多,远不止蔡先生和殷女士所遭遇的情况。
近年来,短视频与直播带货凭借“所见即所得”的沉浸体验迅速占据消费市场。但繁荣背后乱象频发,货不对板、盗用视频、剧本营销等现象不断侵害消费者和商家的权益。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今年前8个月,直播带货投诉量达13.5万件,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售后推诿是投诉“重灾区”。
记者梳理发现,直播带货猫腻大致分两派:
表演派以“砍价剧本”误导消费者,如某直播间主播假装争执,演绎将某名酒“价格打下来”或“标错价”的戏码,刺激消费者冲动消费,实则价格并不是优惠价。
数据派伪造数据营造热销假象,玩先涨后降的数字游戏,“原价599元,直播间专属价199元”之类话术很常见。商家甚至将赠品价格计入原价再“打折”,实际根本未让利。
商家的这些行为究竟触犯了哪些法律法规?市消委会秘书长陈立东表示,商家直播时推荐与消费者收到产品“货不对板”,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二十条等多条法律条款,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规定。这些法律法规清晰界定了商家的义务、责任和消费者享有的权益。
另外,盗用他人视频带货、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涉嫌侵犯主播的著作权、肖像权,还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若消费者因信任主播,在非官方或无授权账号购买产品,其知情权也涉嫌被侵犯。
陈立东提醒,面对视频、直播带货乱象,消费者需学会避坑:一是选正规平台,优先在资质全、评价好的平台购物,核实商家营业执照等资质;二是理性看待“全网最低价”等宣传话术,善用第三方工具比价核实原价;三是留存消费凭证,保存订单、支付、物流信息及沟通记录;四是审慎购买保健食品、跨境商品、珠宝类等易出问题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