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气矿卧龙河集气总站员工开展日常巡检 摄/程红 |
 |
刘辉在大竹作业区现场解决生产问题 |
石油天然气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产业,是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中最为关键的链条之一。新时代新征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劳动创造的质量、效能、方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精神点亮时代,以创新引领未来。重庆气矿不断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带动作用,让创新动能成为产业升级的“最强引擎”,让产业工人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干有平台、拼有舞台”,让石油精神在接续奋斗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日前,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在重庆成功举办并发布首批200名大国工匠名单。凭借对油气开采技术的执着创新,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以下简称“重庆气矿”)首席技师刘辉名列中国石油3人入选名单、重庆7人入选名单之中,用青春年华诠释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
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何谓工匠精神?是执着专注,是精益求精,是一丝不苟,是追求卓越。今年7月,新打造的重庆气矿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正式开馆,该工作室由庞宇来劳模创新工作室、刘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刘辉采气技能专家工作室联合建立。工作室锚定“科技攻关主战场、集智创新策源地、联盟共建共同体、新质赋能试验田”四大核心定位,成员结构覆盖了天然气勘探开发、采气、集输、脱水、压缩机操作、仪表、供电等关键岗位,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智慧力量,并分别获得全国总工会、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市总工会等多部门授牌。
从单一工具的小改小革,到集成前沿技术,研制先进成套产品;从基础组件组装应用,到自主研发,解决卡脖子技术,实现智能化、低碳化综合应用;从引入行业先进技术,到消化吸收,融合创新,成功引领行业发展……重庆气矿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长期扎根生产一线,探索前沿技术、攻关一线生产难题、促进产业纵深发展以及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在资源勘探、挖潜稳产、数智赋能、工艺革新、器具智造等领域开展攻关项目380余项,取得创新成果275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81项,创造经济效益4.5亿元。劳模工匠不断创新拼搏,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效转化,把“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殷殷嘱托落实在巴蜀大地上。
纵观我国天然气版图,四川盆地总资源量约40万亿立方米,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新能源发展的使命。随着我市全面提升“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能级,工业领域的天然气消费量占比更是超过60%,成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能源。着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既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一直以来,重庆气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部署,以重庆市委深改委重大改革项目——建设产业工人发展型城市为引领,深入实施中国石油集团人才强企战略,更多兼具实干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优秀石油人不断脱颖而出,成为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重大项目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技能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以培育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为引领,重庆气矿充分激发职工劳动热情与创造潜能,不断探索高素质产业技能人才新范式,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通过“大师原创突破—劳模应用转化—工匠规模推广”的三级链条高效运转,强化员工实际技术技能水平提升,24人技能等级提升到技师以上,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川洪,党的二十大代表谢利平,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蒋伟、万戈等,形成“大师领航、骨干支撑、新秀辈出、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
罗晶 刘玉珮 丁会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重庆气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