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改革要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以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三重维度”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第006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推动改革要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
以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三重维度”
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刘传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五章指出,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75%以上,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现“新跃升”。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不仅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战略之举,也是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困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迫切要求。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直面市场,始终处于技术创新、产业变革、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最前沿,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一是引导更多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通过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开放集聚,以有组织科研加快科学研究范式和科研组织模式变革,畅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参与渠道,激发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政府引导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支持耐心资本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二是推动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吸引企业科研人员、技能专家、管理人员等参与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评审和建言献策。及时将企业的关键技术需求、科技前沿方向等纳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布局予以支持,推动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优势。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领军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专精特新企业参与的创新梯队。三是发挥企业家的关键作用。重视发挥企业家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企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健全国企创新考核、激励和容错机制,提供民企公平获取创新资源的机会,激励企业家敢于投入基础研究和“卡脖子”领域,鼓励企业家和科学家密切合作,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是实现资源整合和强化协同攻关的关键。一是健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合作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企业,围绕科技创新需求、破解瓶颈问题等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贯通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定向研究、联合攻关等形式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和破解问题实效。支持企业早期介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科学研究,从源头上促进科研方向与产业需求对接,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难题。二是健全中试熟化与成果转化的服务机制。支持建设一批面向行业企业的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基地和示范应用场景,为科技创新成果提供规模化生产的中试平台,降低技术研发成本和转化风险。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技术转化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为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专业服务。健全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社会组织,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共享前沿信息、协同推动创新。三是健全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保障机制。通过协议约定、股权合作等方式,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多方主体的权责,构建科技创新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健全科技创新多元投入保障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保障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分享创新收益,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是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载体。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中央科技委和各省市科技委的作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统筹布局全国及各地创新联合体建设。要切实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二是推动企业主导共建创新联合体。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组建任务型的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联合体。明确牵头企业主导作用及各参与单位责任,赋予其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管理自主权,形成任务共担、信息共享的创新网络,不断提升创新联合体质效。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人才引进及双向互聘、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社会环境。通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重大专项等方式,对国家急需、风险较高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予以支持,为构建创新联合体提供资源保障。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本文为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JG2024-0768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