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改革要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以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三重维度”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第006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推动改革要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
以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三重维度”
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以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春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六章指出,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我们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文化创新为动力,推动文化认同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传统到现代、从碎片到系统的深刻重构,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重塑历史记忆与重构民族叙事。历史是民族的共同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我们党高度重视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构建起系统的中华民族历史叙事体系。通过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重塑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特征,增强全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历史教育方面,加强大中小学历史课程一体化建设,编写使用统一的历史教材,讲清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通过设立国家公祭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等,强化集体记忆,凝聚民族情感。在历史传播方面,创作一批优秀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如《国家宝藏》《中国国宝大会》等精品节目,以生动形式展现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激活历史记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通过这些举措重塑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重构贯通古今的民族叙事,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提供深厚的历史根基。

  凝聚价值共识与构筑精神家园。价值共识是文化认同的核心,精神家园是文化认同的归宿。我们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全民族价值共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文化根基,深刻揭示其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价值理念的渊源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这些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精神家园建设方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保护和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族人民在文化上互尊、互赏、互学、互鉴,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创新文化符号与丰富认同载体。文化符号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具有凝聚人心、强化认同的功能。我们党在推动民族文化认同重构过程中,注重传统符号的现代诠释和新符号的创造生成,构建起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符号体系。在传统符号创新方面,对龙、凤、长城、黄河等传统符号进行创造性诠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如“龙的传人”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标识,“长城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的象征等。这些传统符号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继续发挥着凝聚认同的重要作用。在新符号创造方面,结合时代发展和国家建设成就,生成一批新的文化符号。如高铁、北斗、航天等成为国家发展进步的象征;G20杭州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合组织峰会等国际盛会展现国家形象;熊猫、茉莉花等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友好使者。这些新符号与传统符号相互映衬,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丰富图谱。在符号传播方面,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和艺术表现形式,增强文化符号的感染力和传播力。通过文创产品、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等,将文化符号融入日常生活;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扩大文化符号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这种文化符号体系的构建,为民族文化认同提供了丰富载体和情感纽带。

  拓展认同空间与强化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需要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共同支撑。我们党在推动民族文化认同重构中,注重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协同建设,拓展文化认同的物理维度和数字维度。在实体空间方面,加强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使其成为培育文化认同的重要场所。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廊道。在虚拟空间方面,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实施数字文化战略,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打造永不落幕的数字文化空间。通过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传播中华文化价值理念,铸牢数字时代青年的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在文明对话中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种多维认同空间的拓展,使民族文化认同突破地域限制,形成覆盖境内境外、网上网下的立体格局。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院研究人员、市委宣传部协调处处长,本文为2024年西南政法大学学生科研创新项目:2024XZXS-082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