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二章指出,要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防止重文件制定、轻督促落实等现象,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沙滩流水不到头”这一隐喻,形象地指出改革政策如“流水”般奔涌而下,却在执行的“沙滩”上因渗透、分流、蒸发而效能衰减,最终无法实现既定目标。这一现象的实质在于改革部署与末端落实之间的严重脱节。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应从顶层设计、执行权责、跟踪问效三个维度协同发力,系统性解决改革落实中的“中梗阻”“打滑空转”等问题,全力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优化顶层设计,充分涌流改革政策的“源头活水”。顶层设计是改革的“总开关”,政策供给是改革的“源头活水”。只有确保源头的科学性、系统性、因应性,改革活水才能长流不息,从根本上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一是强化问题导向的政策供给。改革须紧扣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重大问题,在政策供给端植入“问题感应器”,把发展堵点、民生痛点、治理难点精准转化为改革落点。通过蹲点调研、直面矛盾、倾听意见等方式,把政策措施与现实问题精准匹配,确保每一项政策肇始于真问题、落脚于真解决,从源头杜绝“文件一箩筐,问题仍照旧”的供给失灵。二是构建系统协同的政策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整体谋划。运用全局优化模型事前模拟改革举措,事先预判跨部门、跨区域的耦合效应,防范“合成谬误”。同步建立顶层统筹、部门联动、地方协同机制,对改革关联事项同步设计、同步开展、同步评估,形成时间轴一致、激励相容、风险对冲的“组合拳”,最大限度释放制度乘数效应,让活水成渠、畅达末梢。三是预留因地制宜的政策空间。政策应避免“一刀切”,注重因地制宜。鉴于地区差异,顶层设计应在目标、底线上统一标准,在工具、路径上留白授权,构建“中央定标准、省级定方案、市县定路径”的梯度治理体系,鼓励地方开展差异化制度试验。及时推广成功经验并纠正偏差,实现改革“活水”的精准滴灌。
细化执行权责,全力打通改革落实的“中梗阻”。“沙滩流水”的表象是末端落实不力,实质却是政策执行中的权责不清。必须细化执行权责,才能确保改革部署不悬空、不走样,精准直达“最后一公里”。一是构建权责对等的清单管理制度。权责明晰是有效执行的前提。要运用法治思维,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将改革要求转化为具体职权与刚性责任。通过清单式管理,明确各项改革任务的主责单位和时间节点,并形成闭环责任链条。这既防止推诿扯皮,也为精准问责提供依据,确保执行者做到心中有数、肩上有责。二是创新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全面深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坚决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创新构建常态化、制度化跨部门协同机制。对综合性改革,应由更高层级部门牵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或成立工作专班,高位推进、提级协调,避免“推而不进”。同时,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信息共享、业务联动,变“串联审批”为“并联推进”,形成“一盘棋”的攻坚合力。三是激发基层干部的创新创造活力。基层干部是改革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其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改革成效。要正视基层可能存在的“本领恐慌”,通过加强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使基层干部更准确理解改革意图、落实改革举措。尤其要推动资源、人力、管理权限向基层倾斜,确保事权与财力相匹配、任务与能力相适应,为基层减负赋能。此外,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激励基层干部敢于探索、勇于担当,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强化跟踪问效,全面拧紧改革监督的“责任链条”。监督问责链条环环相扣,是防止改革“虎头蛇尾”的制度保障。要坚持把动态监测、科学评价、刚性问责贯穿改革全过程,有效防止“雷声大雨点小”、政策空转等现象,杜绝“沙滩流水不到头”。一是建立改革进程的动态监测网络。实现对改革任务推进情况的实时感知和精准把控,是有效监督的前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改革项目的全周期动态监测平台,重点监测方案出台、配套跟进、关键突破和基层执行偏差等情况。通过定期收集数据、开展实地督查、进行抽样调查等方式,形成“改革态势图”,及时掌握改革进程中的“梗阻点”和“滞后项”,为精准施策和及时纠偏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完善改革成效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是指挥棒,不能“唯指标论”“唯材料论”,必须坚持实践标准和群众标准相结合。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专业性;重视基层感受和群众口碑,将“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衡量标准;注重中长期效果评估,避免短视行为。通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改革成效,形成优劣可辨、奖罚有据的评价体系。三是健全改革问责的刚性约束机制。监督问责的威慑力来源于刚性约束。应确立“改革必有责、失责必追究”的鲜明导向,建立健全覆盖各级领导干部的改革工作责任制和问责机制。对监测和评价中暴露出来的执行不力、推诿敷衍等问题,及时启动问责程序,做到“真问责、严问责”。通过严格问责,倒逼责任落实,使改革监督的“责任链条”真正硬起来、强起来。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