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校园风貌 |
全球人工智能浪潮奔涌,职业教育如何主动求变、精准应变,已成为关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以一场历时8年的深刻变革,给出了清晰而有力的回答。
2018年起,学校前瞻布局,创新提出并持续深化“12355”办学特色探索,开启人工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路径,实现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从“与工具为伍”到“与智能共生”的深刻转型,为破解培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能+技能”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难题,贡献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科创方案”。
应时代之需
破解人才培养难题
当前,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加速转型,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2025年,仅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就达450万人。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的“经验依赖型”“与工具为伍”的技能人才,已难以满足智能时代对“数据驱动型”“与智能共生”的高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敏锐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脉搏。
从2018年起,学校创新提出、探索形成“12355”办学特色:以“AI+”为引领、聚焦“AI+制造”,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大数据技术”为核心驱动,构建“数据为基、模型为擎、场景为体”育人生态,打造“专业集群+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实体公司+研发平台”五大育人载体,践行“产学研服创”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系统培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能+技能”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改革不是简单增设人工智能课程,而是以“AI+”为思维引领,通过双核驱动、贯通三大层级、融合五大载体,实现“产学研服创”协同育人,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重构,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近年来,学校主动服务重庆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永川区国家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围绕永川区培育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目标,构建“422”专业集群体系,确保95%以上的专业精准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全力打造支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万亿级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蓄水池”,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开创新之举
构建职业教育新体系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重庆科创职业院校通过系统性改革,实现三大突破。
体系重构,奠定培养基石。学校打破传统人才培养平台与模式的束缚,构建起由数据层、模型层和场景层组成的新型“AI+”架构。
学校以数据层夯实底座,通过建设多级贯通的校本数据中台和数智科创驾驶舱,牵头成立全国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运维产教共同体和重庆市人工智能职教集团,整合产业数据和教学行为分析等校本数据,建成科创大数据池。模型层驱动发展,学校依托与华中数控、忽米科技等共建的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工信部工业大数据科教融汇创新中心,与超星公司联合共建个性教学服务模型,形成“垂直领域应用+个性教学服务”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场景层促进落地,学校打造“生产实践+专业学习+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的“产学研服创”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能+技能”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能力重塑,创新培养模式。学校在二十余年长期实践的“3+1”育人模式基础上,迭代升级“数据思维+模型运用+专业技术+拓展技能”为核心的“四维能力模型”。
这一模型致力于培养学生形成数据驱动决策的思维范式,掌握AI模型的原理与边界,精通本专业领域核心技术,能解决复杂问题,同时具备跨学科融通能力和职业韧性。正如2023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彭俊中所言:“以前主要学机器拆装,现在能运用AI分析数据、预判故障,这和真实工作场景完全对接。”
模式重建,开拓育人路径。学校以标志性项目引领育人模式创新,成效显著。
学校打造了西部首个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场景——“ROBOT120中心”,创新“2+1+1+N”运维新业态(2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远程监测平台+1个运行调度中心+N个维护检修站点)。该中心已接入23家企业3147台设备,发出有效预警5169条,完成运维服务1951次,帮助企业提升维护效率15.8%,降低维护成本20.7%。教师带领学生在此开展真实技术服务,并将典型案例转化为活页教材,实现教学与企业技术同步迭代。2024届毕业生刘俊杰因在校期间参与华中数控项目技术服务,顺利入职该公司担任工程师。
学校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师生在产业导师带领下,累计完成超3000小时自动驾驶路测,覆盖23类典型复杂场景,输出12份数据分析报告用于算法优化,助力自动驾驶车辆复杂场景识别准确率提升3.2%。近3年已有300余名毕业生成为赛力斯、长安、长城、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的技术人才。数字创意产业学院AICG动画番剧制作中心的学生与产业导师合作完成《盖世帝尊》《仙武传》等三维动画,全网播放量超94.9亿,创造产值300余万元。
这一系列实践成果,充分展现了学校在培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能+技能”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方面的成功探索。
瞻未来之远
创建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
走进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实训基地,随处可见学生通过真实数据平台调试智能设备的场景。学校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学院院长牟清举表示,“过去我们教学生操作机器,现在教他们‘读懂’机器。”
5年来,学校服务新业态能力显著增强,获批教育部就业育人对接项目90项,学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3.90%,2024年企业满意率96.90%,累计为华中数控、长城汽车等头部企业培养输送了操调运维、系统集成等高技能人才一万余人。学生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等国家级竞赛奖励232项,省部级895项。2023年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实现重庆市民办院校在该赛项零的突破。
然而,学校在实践中发现,培养真正具备“四维能力模型”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能+技能”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还面临巨大挑战。恰如长城汽车永川生产基地负责人坦言:“产线智能化改造后,我们需要的不再是传统操作工,而是能处理系统问题的高端技能人才。目前这类人才非常紧缺。”
面对时代需求,职业教育不能等待变革,而应主动引领、定义未来。学校校长何弦说:“我们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让更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能+技能’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从这里走出。”
立足新起点,学校正充分发挥“智能+技能”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先发优势,着力构建校园、产业园、科技园“三园一体”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区域发展离不开、产业升级强支撑、职教出海有品牌”的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建设。持续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注入人才动能,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贡献更多“科创智慧”与“科创方案”。
谭茭 图片由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