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就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出全面部署,强调“着力建设城市文化软实力,健全意识形态安全防控体系”。网络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兴领域和重要内容,对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凸显。要牢牢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将网络空间作为涵养城市文明、展示城市形象、提升治理效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主阵地和新引擎,为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文化支撑。
塑数字形象,聚文明风尚,让城市魅力触网可及。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好用好网络阵地是基础。要从形象塑造、行为引导、实践落地三方面发力,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与文明风尚浸润人心。一是精心塑造立体鲜活的数字文明形象。全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数字名片”,推动巴渝文化与重庆城市精神深度融合,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展示洪崖洞、湖广会馆等地标建筑的文化内涵,生动呈现“两江四岸”等城市风貌的独特魅力。依托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时呈现交通治理、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城市运行实况,通过立体、透明、鲜活的数字表达,让重庆现代化、智慧化、生态化的文明城市形象深入人心。二是大力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风尚。聚焦本土网络生态,围绕“重庆好人”、职业道德、社区和睦、绿色生活等主题,创作推出短视频、微纪录片、图文漫画等具有感染力、接地气的正能量作品,以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市民见贤思齐,涵养城市精神。三是广泛激发全民共建共享的网络实践动能。推动志愿服务全面数字化转型,实现招募、管理、认证、激励全流程线上高效运作,提升服务效率,吸引更多青年力量参与。拓宽网络问政与公众参与渠道,通过线上听证、民意征集、网络议事厅等形式,广泛收集市民在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社区更新等方面的“金点子”,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呼应民心的重要平台。
强治理能力,筑安全屏障,为城市发展清朗护航。网络空间天朗气清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必须将网络空间治理置于突出位置,加快构建“法治引领、技术赋能、协同共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坚决筑牢数据安全防线。一要以法治利剑守护网络空间秩序。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全面落实《重庆市数据条例》《重庆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深入开展“清朗巴渝”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依法依规从严处置,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生态。二要以技术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发挥数字重庆建设优势,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集舆情感知、风险预警、内容风控、效果评估于一体的“网络文明智慧大脑”。三要以协同共治凝聚强大治理合力。健全完善网信、公安、教育等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净网”等专项行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畅通政民互动渠道,鼓励市民通过“阳光重庆”等平台积极参与监督。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的网络空间多元共治新格局,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强大治理合力。
拓国际视野,强传播效能,助城市形象扬帆出海。构建更有效力的城市国际传播体系,需以文明价值转化重构全球叙事体系、以数字技术赋能重塑话语体系、以立体符号矩阵激活文明对话,使网络传播成为驱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一是强化价值引领讲好山城故事。进一步提升“雄奇山水 新韵重庆”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解码重庆城市精神、巴渝文化中蕴含的文明基因。聚焦智造重镇、陆海枢纽、生态屏障等主题,通过“数据实证+文明解码”融合的叙事策略,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密码。二是构建融媒矩阵打造立体符号。建设国家级传播算力枢纽,依托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构建分布式海外传播网络。打造元宇宙国际传播场域,建立TikTok/YouTube智能分发系统,运用AIGC打造多语种内容池、VR再现长江生态治理成效,开发“山城文明演进”沉浸式剧场。围绕叙事体系创新,明确重庆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构建“城市叙事”和“陆海叙事”两大核心特色叙事体系。三是深化文明互鉴拓展丝路合作。聚力打造外宣活动品牌,持续开展“陆海之约”“渝见世界”等系列活动。共建丝路传播价值共同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共建数字走廊,打造“钢铁驼队数字记忆链”,探索共建长江文明国际频道。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党委组织部,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8SKGH02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