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建强用好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以高水平网络文明建设赋能城市文化软实力跃升为探索万物智联产品新形态注入产教融合新动能舆情回应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第004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建强用好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
以高水平网络文明建设赋能城市文化软实力跃升
为探索万物智联产品新形态注入产教融合新动能
舆情回应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0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行笔谈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魏海亮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全方位增强城市本质安全能力,持续完善直达基层末梢的城市安全风险全量闭环智控体系,着力健全以防为主的风险隐患监测预警、排查化解机制,全力防范消减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型,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应对各类挑战,积极维护和塑造有利于发展的公共安全环境。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根本遵循。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不仅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这一深刻转型,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行动指南。总体国家安全观突破传统安全观局限,强调大安全理念,主张国家安全是全面、系统的安全,是共同、整体的安全。推动公共安全事前预防治理,需要具备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统筹兼顾各领域安全,有效防范风险传导、叠加和演变。要构建集各领域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筑牢安全底线,真正实现公共安全治理的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要强化“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治理”的社会共识,推动安全工作关口前置、重心前移、力量前倾。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同步推进高水平安全,将安全风险评估作为制定发展规划、上马重大项目、推动产业升级的前置条件和刚性约束,确保安全与发展一体谋划、协同推进。

  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是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核心环节。公共安全治理模式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要彻底打破部门壁垒和信息孤岛,树立“风险一张图、预警一张网、处置一盘棋”理念,通过加强统筹协调,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确保各部门职责清晰、信息互通、联动高效。一是构建跨部门协同的一体化指挥体系。加快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应急指挥中枢,对各类应急资源和力量进行统一调度和指挥。如重庆市渝中区创新构建的“1+7+N+11”一体化调度指挥体系,通过整合指挥权限、打通指挥链路,为跨部门协同作战提供了实践范例。二是建立常态化跨部门信息共享与联动处置机制。搭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类风险监测数据、应急资源信息、处置进展情况实时共享;建立常态化的会商研判机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公共安全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建立联动处置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应急处置中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流程,确保各部门能够快速响应、密切配合。三是从法律法规层面为跨部门协同提供制度保障。要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增加跨部门协同条款,明确各部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对跨部门协同的原则、机制、程序等作出统一规定,为跨部门协同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各部门的协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以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协同责任。此外,还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社会参与渠道,激发多元主体活力,打造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共治格局,从源头上筑牢安全稳定的社会根基。

  数字赋能治理变革是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重要引擎。要紧紧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公共安全治理全链条,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精准破解“看不清、判不明、管不准”的治理难题,筑牢智慧化的安全屏障。一是构建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打通应急、公安、交通、气象、卫健、住建等部门数据壁垒,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城市运行中的各类风险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测和预警,实现风险“早发现”。二是研发能够模拟多灾种耦合作用的风险预测模型,综合考虑各灾害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对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强度和影响范围的精准预测,推动预警信息从“发生了什么”向“可能发生什么”演进,实现风险“早识别”。三是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历史事故数据、日常检查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等多维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每个企业、每个场所、每个设备建立“安全档案”,精准识别其存在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实现精准监管。此外,还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构建智慧应急指挥平台,不仅实现对基础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智能诊断和预测性维护,还实现应急资源的“一图展示、一键调度、智能匹配”,实现风险“早干预”。

  (作者系重庆警察学院教授、重庆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心研究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