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山区库区生态强县富民新路子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数字重庆综合应用场景建设以中医药国际化助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着力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第012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积极探索山区库区生态强县富民新路子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数字重庆综合应用场景建设
以中医药国际化助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着力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度聚焦

积极探索山区库区生态强县富民新路子

王胜

  巫山县,轮船航行在长江三峡巫峡水域。特约摄影 王忠虎\视觉重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重庆山区库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的23.28%,人均GDP仅为全市平均的68%,城镇化率低于全市平均近20个百分点,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发挥山区库区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走出一条生态优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关键在于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做好数字生态文明时代生态产品开发经营这篇大文章。

  发掘山区库区生态产品价值的闪光点。摸清重庆山区库区生态本底,发掘市场潜力大、开发条件优、经济价值高的地域特色生态产品,是推动区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生态强县富民的前提。一是深化对生态产品概念精髓的认识。生态产品是指能够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如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等。一方面,源源不断的生态产品来自良好的生态系统,是高水平保护下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具有整体性、溢出性、滞后性和公共性等特点;另一方面,生态产品还需要与人工资本通力协作,才能更好地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地域性、间接性、复合性等特点。只有吃透生态产品的概念精髓,才能确保生态强县富民路子不会走偏。二是抓好特定区域生态产品的调查摸底。既要引导和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发掘本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鲜明特质,顺藤摸瓜挖掘当地生态产品比较优势,又要基于现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监测体系,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摸清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等底数,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推动构建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三是发掘特定区域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综合市场需求、区位交通条件、生态承载上限等因素,在找准特定地域生态产品向生态农业、工业和旅游业转化结合点的基础上,对其品质独特性、市场稀缺度、开发适配度进行科学评估,为生态产品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找准山区库区生态产品开发的发力点。重庆山区库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森林、草原、湿地、湖泊等生态系统丰富,特定地域生态产品一旦通过适当形式和载体加以转化,并匹配好适宜的绿色商业模式,就会形成极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立县、生态强县。一是坚持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全链条发力提升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聚焦“3+6+X”农业产业集群中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如道地中药材、柑橘、脆李、茶叶等,大力实施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工程,鼓励引导当地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社等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注册和认定工作。二是瞄准特定人群、特定时段,全方位提升乡村康养休闲旅游业。引导自然风光优美、历史底蕴深厚的村落,依托“三师下乡”“四进三回”等活动载体,与社会资本合作高起点建设、高水平运营特色民宿,发展高质量康养休闲产业。瞄准退休公务员、教师、工程师等银发知识群体,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修复力度,植入农事体验、农家小吃、乡村手工艺等参与式场景,积极发展乡愁产业。瞄准中青年群体周末节假日户外运动、亲子休闲、乡村体验等新消费需求,鼓励有条件的乡村结合实际打造徒步、骑行、爬山、攀岩、探险、露营等场景,完善配套设施设备和服务,丰富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打造特色化、个性化的乡村休闲旅游品牌。三是关注细分赛道、耐心资本,引进培育环境敏感型制造业。山区库区政府在产业招商中,要高度关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型产业细分赛道,依托当地洁净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本底条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育耐心资本,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夯实山区库区生态红利富民的落脚点。激活释放山区库区沉睡的自然资源价值,培育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产业,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合作社载体的作用,通过构建公平透明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绿色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发展生态农产品产业中提升农户家庭经营收益。要依托农民合作社,围绕特定地域生态农产品生产,积极为农户提供覆盖产加销的社会化服务和全周期技术指导,并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生态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交易流通全过程监督体系,实现生态产品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二是在生态产品合作开发中保障农户财产性收益。在引入社会主体对荒山荒地、黑臭水体、废弃矿山、古旧村落进行综合整治过程中,要鼓励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权益挂钩,在保障生态效益和依法依规前提下,充分考虑项目及周边所涉集体、农户的产权回报,保障参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的村民利益。三是在发展生态康养休闲产业中放大农户工资性收益。加强对村民从事服务工作的基本业务技能培训,助力农户家门口灵活就业。鼓励乡村手工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直播电商、后备箱经济等方式,在丰富乡村生态康养休闲产业中扩大知名度、抢占市场制高点,进而在传帮带中帮助更多农户实现工资性收益。

  防范山区库区生态产品开发的风险点。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尤其是要注意防范生态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一是防范穿新鞋走老路、变相破坏生态环境。警惕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借生态产品开发经营之名,置区域生态承载力于不顾,默许或者纵容开发经营单位进行破坏性开发建设。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适时推开区县党政主要领导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落实强化守护好绿水青山的领导责任,保护好山区库区的生态本底。二是防范过度营销炒作、变相绑架地方政府。既要鼓励官媒发挥权威性优势,加大对特定区域特色生态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又要顺应消费网络化、社群化、个性化趋势,运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介进行精准营销,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开发经营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过度营销炒作和虚假宣传,防止其通过社会舆论造势变相绑架地方政府。三是防范脱实入虚运营、变相制造金融泡沫。既要充分发挥金融在生态产品开发经营过程中的信用融通、价格实现作用,又要警惕借生态产品之名“脱实入虚”,人为炒作制造金融泡沫,真正把金融资本用到生态产品开发经营中,推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分中心研究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