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三型舰载机在福建舰成功完成起降乡韵更浓郁 乡土更青春万盛 精准施策推进产业工人发展型城市建设永辉小贷:打出防非打非“组合拳” 织密金融安全防护网
第007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海军三型舰载机在福建舰成功完成起降
乡韵更浓郁 乡土更青春
万盛 精准施策推进产业工人发展型城市建设
永辉小贷:打出防非打非“组合拳” 织密金融安全防护网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韵更浓郁 乡土更青春

  (上接1版)

  面对今年前期春旱、病虫害频发叠发重发、暴雨洪涝灾害、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重庆以“四良”为抓手,加快“巴渝粮仓”建设,实现了夏粮“五连增”,夏油“十八连增”,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牵引带动下,我市农业产业发展也跑出了加速度。

  国庆中秋临近,涪陵榨菜集团厂区内,工人忙着将榨菜装车,车间里机器开足马力生产。“为满足节日市场供应,工人实行两班倒,每天要生产加工100多吨榨菜。”涪陵榨菜集团总经理赵平说,每年春节前后及重大节假日,都是榨菜生产销售的旺季,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数据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为推动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并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纳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作为3个五千亿级支柱产业之一强力推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同时,今年1月,我市聚焦粮油、肉蛋奶等产业,重点打造8大“爆品”,力争实现单品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引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我市先后打造10条百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达到10个、13个,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品牌价值稳居全国同品类第一,一批高品质、好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上云、上市,总产值达2552.2亿元。

  农村增活力——

  “村字头”文体活动轮番举行

  初秋,漫步在奉节县鹤峰乡莲花社区,整洁的硬化路蜿蜒延伸,路旁一幢幢草黄色的小楼排列有序,屋外环绕着一丛丛色彩缤纷的花草,呈现出一派清新祥和的山村风貌。

  近年来,我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为引领,统筹抓好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使农村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实现整洁有序,一个个巴渝和美乡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一年来,一大批“村字头”文体活动轮番举行。

  今年4月,大地流彩・北碚区第三届巴渝和美乡村篮球比赛(村BA)拉开帷幕,当地静观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等15支队伍参赛。新农人、退伍军人、村干部、学生一起为村民奉上近两个月的精彩比赛,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饱了眼福,比赛还带动当地“土特产”出圈,增加了销量。

  9月20日,重庆市第二届巴渝和美乡村村歌大赛决赛在万州区古红桔产业基地举行。东道主代表队,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八一村的村民带来充满土家风情的村歌——《醉美恒合》。村民们身着土家族服饰轻歌曼舞,不仅展示了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还推荐了恒合的美丽风光。

  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我市乡体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从火遍大江南北的“村BA”到“村歌”大赛、从广场舞大赛到戏曲曲艺大赛,一道道文化“大餐”让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

  与此同时,我市聚焦聚力“促善治”,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乡村基础不断夯实。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庆新实践,创新推行“三事分流”、院落微治理等治理方式,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115个,农村治安稳定向好。实施“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农村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整治,让巴渝和美乡村既有颜值更添气质。

  农民增收入——

  多措并举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如何破题?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去年我市通过实施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等措施,努力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家住北碚区北温泉街道人民村的张永成没想到,他没花一分钱,自己的老房子就改造成了民宿,自己也住进了民宿——2023年,他将自家100多平方米的闲置农房租给火锅店负责人李国铖,打造集“花园火锅+乡村民宿”于一体的新业态。张永成将获得8年共10多万元的租金,还在新房里拥有一间30多平方米的单间。

  今年3月,家住巫溪县文峰镇长兴村的村民姚中庆,在村干部的推荐下,与当地一家布鞋企业签订合同,成为一名带货主播,一个月能赚4000多元。

  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我市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首先是财产账。大力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深入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是产业账。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家庭作坊、民宿经济等家庭经营增收项目。其中特色产业已覆盖90%以上农村居民。

  最后是就业账。不断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多措并举帮助农民工返乡就业、就近就业。同时,加大以工代赈支持力度,新打造一批市级特色劳务品牌,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近就业机会,确保农民工就业规模保持稳定。

  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45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0.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

  如今,巴渝大地乡村振兴正迸发着勃勃生机,一幅幅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振兴画卷正铺展开来。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