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重大时代课题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人工智能赋能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扫码关注!
第007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立足重大时代课题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
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人工智能赋能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人工智能赋能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

李怀杰 刘朝坊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五章提出,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是教师主导、AI赋能,整合算法精准推送、全程诊断和教师价值引领、情感育人的双重优势,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新样态。以人工智能赋能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不仅为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的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开辟了新路子。

  赋能教学协同,构建教师数字化教学新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同,在人工智能赋能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下,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要成为学习数据的诠释者。一是优化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不再依赖于传统经验或标准化流程,而是借助人工智能收集全样本、全时段课堂数字信息,生成班级知识图谱,检查知识漏洞,基于学生学情数据打造个性化教案,提升教学设计的精准性。二是创新教学互动模式。新模式下,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而是人机协同模式下的“双师”课堂。人工智能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及时捕捉学生的微表情,识别学生困惑点,再及时推送给教师,教师通过数据信息精准点名提问,形成师生之间良性高效互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三是提高作业批改效率和质量。在作业批改环节,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大大减少了教师重复性劳动工作时间。人工智能不仅可以高效、准确地对学生作业进行预批改,还能对作业进行分类管理,标记易错点和创新点,再由教师进行终审,对学生发展作出高阶评价,充分了解学生发展情况。四是补齐教师个人发展短板。在教师个人发展上,通过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教师的教研活动经验不再停留于碎片化阶段,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收集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综合发展等信息,生成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数字画像,根据教师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推荐培训微课,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聚焦成长协同,打造学生个性化发展新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同,人工智能赋能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改变了学生标准化学习模式,让学生拥有个人的“认知数字孪生”,推动学生学习从“黑箱”转变为“可解释过程”。一是科学规划学生发展路径。传统模式下,学生依赖于“齐步走”教学模式,学习效率不高。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下,人工智能可实时收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汇集成学生的“个人知识地图”,学生据此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二是同步反馈学生学习状态。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通过考试反馈学习质量,具有延迟性。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下,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眼动追踪等技术诊断学生的学习状态,以毫秒级的速度捕获学生的认知障碍,从而针对学生的知识漏洞进行认知归因,并及时推送相关学习资源,补齐知识短板。三是智能分配学习同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更多的是同伴互动随机分组。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下,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大数据收集学生发展情况,根据学生特质和学习情况的不同,组建“异质互补性”学习小组,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四是精准识别学生知识漏洞。传统模式下,学生很难评估自身知识盲点,难以认识到自身的认知短板。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下,人工智能能够科学、精准地总结出学生的认知短板,生成学生易错点预测报告,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

  驱动管理协同,创新教育智能化治理新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同,人工智能赋能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使教育教学管理从“人治”跃升为“数治”,推动教育教学管理的智慧化和数字化。一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排课依赖于主观判断,资源利用率不高。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下,人工智能可根据班级知识吸收衰减曲线,动态调配师资,精准推送教学内容,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质量。传统模式下更多采取考试后静态分析模式,存在滞后性。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下,人工智能具备伴随式采集数据的优势,通过建立教学过程数字孪生模型,实时监测教育教学状态,并进行分级反馈,管理者可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三是推动教师教学评价客观化。过去更多依赖学生评教,存在主观性强的问题。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下,人工智能系统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多模态收集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内容编排、课堂环境营造等方面的数据,从多维度全面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四是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化。传统模式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师资质量差异显著。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下,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构建“双师课堂”,实现名师资源共享。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VSZ141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