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重大时代课题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人工智能赋能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扫码关注!
第007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立足重大时代课题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
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人工智能赋能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刘海鑫 胡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十章指出,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趋势。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坚持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用好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环境治理,实现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创新。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需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并将其有机融入生态环境治理,系统整合庞大且复杂的生态环境相关数据,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一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智慧支撑作用。生态环境是由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群落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并受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持续增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全局统筹力、实时监测感知力、风险预警预判力和突发应对处置力,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智慧支撑。二是持续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融合创新。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需要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和融合创新,持续激发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双向共进效应,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科学化、精准化和智慧化水平。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为生态环境治理注入强劲动力。推动绿色化转型是建设绿色智慧数字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通过科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持续强化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

  坚持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发展路径,进而激发绿色发展动能。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关键在于以数字技术为引擎系统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强化数字技术对生态产业的赋能效应。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的深度耦合。深化数字技术在生态领域应用的融合创新研究,着力突破生态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瓶颈,驱动产业结构实现低碳转型和数智跃升。二是发展数字技术与生态环保紧密融合的新业态。以低碳转型为目标,实施生态安全数字化、节能环保智能化等重点项目,深化数字技术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创新拓展城乡智慧治理、林草智慧监测等服务内容,重点培育生态环境精准监测、智能决策支持和环保装备研发等新兴产业,着力解决污染防治、减排控排和生态修复等关键问题。三是完善生态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支持体系。通过建立健全促进数字技术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引导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奖励激励机制,持续完善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和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生态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面支持。

  推动数字技术融入日常生活,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数字技术正全面融入公众生活场景,需要继续丰富和拓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持续优化绿色低碳生活行动实施方案,让低碳消费、智慧出行、绿色生活等理念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最终成为“全民习惯”,营造绿色低碳新风尚。一是推动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系统构建生态文明宣传体系,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有效引导人民群众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养成节能环保习惯。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联动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不断优化智慧化生活服务平台,打造城市智慧生活示范点,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基础设施配套体系,逐渐形成绿色转型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良好氛围。二是提升社区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深化数字技术嵌入社区基础设施的融合应用,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优化社区智慧服务运行机制,构建智能化社区治理体系。系统推进社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建设,创新拓展智能感知设备在社区治理场景中的应用,实现社区商业、文化、生活服务等全场景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三是推进绿色消费数字化转型。系统构建绿色消费促进体系,推动供给端数字化升级,完善绿色消费积分激励等奖励机制,以生态文化产品为引擎推动绿色消费转型升级,拓展多元化绿色消费场景,优化低碳消费体验,培育绿色消费文化。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