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巨洞藏着一段抗战烽火岁月中国铁路文工团话剧《红岩》重庆首演西部首个国家精神疾病区域医疗中心落地重庆百盘云集惠聚山城 2025重庆秋交会线下展会今日启幕
第006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山巨洞藏着一段抗战烽火岁月
中国铁路文工团话剧《红岩》重庆首演
西部首个国家精神疾病区域医疗中心落地重庆
百盘云集惠聚山城 2025重庆秋交会线下展会今日启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山巨洞藏着一段抗战烽火岁月
——中国第一架军用运输机诞生地海孔洞探秘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欣

  海孔洞洞口。本组图片由记者赵欣摄/视觉重庆

  海孔洞文保牌。

  从南万高速丛林收费站下道,再沿乡村公路驱车十来分钟,曲径通幽的尽头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山谷,谷底一汪碧水池塘,塘后耸峙着一圈崖壁,崖上林木葱茏,半山腰处裂开一口巨大的山洞。远远望去,几个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正在洞口忙碌。

  “这就是海孔洞。抗战时期日本间谍、日军都没有找到的地方,现在成了万盛唯一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盛经开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局副局长陈亚莉一边介绍,一边带记者沿着陡峭的梯坎来到洞口。时间是9月15日上午10点半,户外阳光滚烫,洞口却凉意悠悠。

  “80多年前的抗战时期,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架军用运输机。现在海孔洞的危岩体加固工程基本完工,配套设施建好后,相信会有更多朋友来这里感受它的烽火记忆。”陈亚莉说。

  海孔洞如何成为中国首架军用运输机的诞生地?在这崇山峻岭间曾留下怎样的“航空救国”故事?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在实地探访的同时,采访了相关历史见证者,试图还原海孔洞的抗战传奇。

  豁然开朗

  天然溶洞迁来飞机制造厂

  豁然开朗,是记者在接近海孔洞前,对那片山谷的整体印象。“豁然开朗”也是洞口崖壁摩崖石刻的四个大字,旁边还刻有“民国二年癸丑冬月”字样。

  “海孔洞本来是一个天然溶洞,由石灰岩层、钟乳石形成,洞高近40米,有着前洞套后洞的结构,两洞之间有隧道贯通,贯通后洞长300多米,面积近20000平方米。”陈亚莉介绍,早在清末民初,洞口便有一寺,名海孔,香火熏黑的崖壁至今可见。后来移佛拆庙,就是出于飞机厂内迁的需要。

  内迁而来的飞机厂,是1935年中意合办的“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又称“中意飞机制造厂”。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国航空工业遭到日寇的追踪轰炸。为延续命脉,救亡图存,该厂于1938年内迁至当时属于四川省南川县的丛林沟海孔洞,改称“中央第二飞机厂”(以下简称二厂)。

  当年,地处川渝交界大娄山山脉的海孔洞偏远闭塞,飞机厂何以迁来此处?

  陈亚莉提供了一份由二厂原设计师高作楫提供的回忆录,其中提到四大因素:洞中空间巨大,不但高敞,还有一个广场一样的天然平坝;洞口宽大,适合出入;位置隐蔽,重峦叠嶂,山体植被繁茂;洞里及附近有生产生活需要的水源。

  随着二厂的到来,这口沉寂了不知多少年的古老溶洞,也“豁然开朗”热闹起来。

  航空救国

  首架军用运输机在此诞生

  万盛经开区博物馆相关资料显示,1938年底,二厂的主要设备全部搬进海孔洞。洞内厂房设有机工、机身、机翼等10多个车间,洞外有铸锻、修配等车间。以海孔洞为核心,二厂在丛林沟附近布局建设了大量生活建筑及相关设施。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四大飞机厂之一,该厂鼎盛时有职工1200余人,主要技术骨干全部为留学欧美学习航空技术的归国学生。

  “二厂主要做教练机和运输机,搬到海孔洞就迅速投入生产,起初是利用苏联援助的材料,后来也自行设计研制过战斗机,有力地支援了抗战。”85岁的计算机科学家徐祖哲幼年时曾随供职于二厂的父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教授之一徐碧宇在丛林沟生活。他清楚地记得,二厂在洞口建有一座三层办公室,厂房主要在洞内两侧。

  在徐祖哲的印象里,二厂是一个相对独立且要保密的单位,跟外面接触不多,厂区附近也没什么其他村民。厂区除了宿舍,还有小学、医院、食堂、篮球场等。当时洞中靠柴油发电维持生产,如果不上夜班,家属区夜里就没电。

  那时候,全民族抗战风起云涌,航空救国的理想激励着海孔洞中每一个人,职工们咬紧牙关,全力以赴促生产。

  1941年,二厂人在没有外援图纸、没有完整零部件的情况下,依靠库存进口航空木材、当地竹材加工的板材、少量零件,以及新运来的美制发动机,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的总工程师林同骅,与顾光复、高邦俊等工程师立下决心:自行设计一架双引擎的中小型运输机。1944年8月,终于完成了设计并总装出首架飞机,命名为“中运一号”。

  “我曾听父亲说过,海孔洞是山洞,不具备试飞条件,二厂只能造好飞机各个部位,将其拆解装运卡车,再辗转运送到重庆白市驿机场,重新组装试飞。”80岁的退休干部朱元凯回忆。

  1944年11月18日,“中运一号”从白市驿机场起飞,53分钟后平稳降落在成都太平寺机场。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运输机问世。

  唤醒记忆

  “活化”遗址讲好抗战故事

  万盛经开区博物馆资料显示,除了制造飞机,海孔洞二厂也是抗战时期空军飞机的“后勤医院”。受损飞机被源源不断地运来,修复后又重返前线,缺乏零部件时,厂里干脆自制。一批批航空技术人才在“传帮带”中成长起来。

  1947年,二厂陆续迁走,一段历史画上句号。

  2024年8月,徐祖哲与一位二厂职工的后人相约重返海孔洞,“我虽然没有进洞,但站在洞口回看那片童年的山谷,心里非常激动。当年,日军想轰炸二厂,来了5次都找不到地方。1939年10月13日,气急败坏的日军18架轰炸机又一次寻二厂未果,转向南川县城投弹142枚,死伤群众300余人。这些历史应该被铭记。”

  “2013年,海孔洞与江北区等5个区的7处抗战兵器工业遗址打包为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万盛经开区唯一一处国保单位。”万盛经开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浩介绍,海孔洞危岩体加固工程全部完工后,其整体结构安全性将显著提升、环境明显改善。

  “加固不仅是为了延续文物的物理寿命,更是为了唤醒历史记忆,让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重新被看见。”陈亚莉表示,未来将结合场地特点开展专题展览,讲述中国航空工业在战火中起步的故事,使这一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真正“活”起来。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