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库智能巡检应用系统 |
“以前巡查水库靠手写记录、口头汇报,既怕漏记隐患,更担心数据‘掺水’。现在有了智能系统,打卡、记录、上报全流程留痕,责任清清楚楚,工作也更安心了。”北碚区水库巡查人员指着手机里的“巡检码”,道出了水库管理模式变革带来的“新气象”。
北碚区现有35座水库,多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承担着全区15万人饮水供给、20万人防洪保障的重要任务。2024年12月,该区“水库智能巡检”应用(全市水利领域唯一纳入区县“一本账”的应用)通过市级审批,首创“数字巡检图谱”,依托无人机、AI摄像头及“巡检码”实现全量巡检,整合多部门数据打破信息壁垒,同步出台《水库智能巡检细则(试行)》,目前智能巡查完成率、事件闭环处置率均达100%,为水库管理筑起了一道“科技屏障”。
智能设备“铁面把关”
斩断“人情巡检”链条
“水利工程容不得半点‘猫腻’,必须用科技手段打破传统管理的‘人情壁垒’。”北碚区水利局负责人表示,为彻底破解水库巡检中的问题,北碚区制定《水库大坝数字化巡检方案》,方案覆盖土石坝、重力坝、拱坝等坝型,将坝体、溢洪道、放水设施等每一个关键部位都纳入监管范围。
同时,投入无人机、AI摄像头等568台智能感知设备,搭配创新推出的“巡检码”——巡查人员抵达指定点位后,必须扫码自动打卡,系统实时提示巡检要求,发现问题需现场拍照、填写日志并一键上传至平台,整个过程全程留痕、不可篡改。
“以前去偏远水库巡查,有没有到位、查得细不细,全靠自觉。现在‘巡检码’定好点位,无人机空中巡查,AI摄像头实时监控,想‘偷工减料’都没机会。”一位基层巡查人员说。截至目前,全区水库智能巡查完成率达100%,累计完成巡查事件5072件,问题闭环处置率高达100%。智能设备的“铁面无私”,彻底杜绝了“代打卡”“虚假巡检”等问题。
数据共享“打破壁垒”
实现管理监督全链条
“以前各部门‘各管一摊’,水利局有水位数据,气象局有降雨预报,应急局有灾害处置记录,遇到紧急情况,信息传递要绕好几个圈。”北碚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水库智能巡检应用的核心优势,在于打破了部门间的“信息茧房”。应用整合现有水量、需水量、预测降雨量等数据,将多部门信息归集到统一平台,实现水雨情、地灾点位等关键数据实时共享。无论是水库水位变化、降雨预测,还是隐患处置进度,各部门都能在平台上一键调取,确保水库安全巡检事件“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查”。
今年1月,系统通过AI分析预测,发现工农水库可供水不足30天,立即触发预警。预警信息通过三级治理中心,同步推送至北碚区水利局、相关镇街及供水单位,各部门依据平台共享数据,迅速联动启动调水预案,从海底沟地下水库向工农水库补水,成功保障江东片区10万人饮水安全。
“整个处置过程平台上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北碚区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平台已成功处置各类事件5000余起,将6000多人劝离风险区域。
制度保障“保驾护航”
推动民生建设长效化
“科技是利器,制度是根本。要把智能巡检的优势转化为制度规范。”北碚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强调。在推进智能巡检应用的同时,北碚区同步梳理形成水库智能巡检知识体系架构图,印发《水库智能巡检细则(试行)》。此外,北碚区政府已与重庆市水利局签订协议,即将在全市推广该应用。
如今,北碚区水库管理已实现“效能提升、风险下降”的良性循环:人力工作量减少70%,管理成本降低43.5%,问题处理质效提升60%。从“人工靠自觉”到“智能靠数据”,从“信息不互通”到“数据全共享”,从“责任难追究”到“流程全留痕”,北碚区以水库智能巡检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保障民生”的新路径。
彭光瑞 刘茂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