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学互鉴 搭建大河文明交流合作的桥梁2025白鹤梁旅游文化节9月20日启幕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报告会在渝举办
第004版: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 2025长江文明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互学互鉴 搭建大河文明交流合作的桥梁
2025白鹤梁旅游文化节9月20日启幕
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报告会在渝举办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及人类行为研究走向深入
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报告会在渝举办

  倪喜军

  赵凌霞

  张颖奇

  胡海虔

  武仙竹

  孙蕗

  陈少坤

  张俊娜

  9月17日,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在重庆悦来会议中心举行。一系列立足于巫山龙骨坡遗址的学术分享和成果发布,揭开了人类演化奥秘的冰山一角。

  9月18日,在位于重庆新闻传媒中心大厦的会议现场,一场关于“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及人类行为研究”的学术报告会继续举行。

  从“人类演化的支系”到“巨猿研究的新发展”,从“三峡古环境指示”到“龙骨坡遗址在亚欧大陆人类探源中的重要坐标价值”……来自国内外的70余位专家学者再次汇聚一堂,他们用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将话题引向深入,纷纷提出人类起源及人类行为研究的新方法、新路径、新观点、新论断,并发布了安徽繁昌人字洞、云南元谋人、三峡地区等考古调查新成果,让我们得以窥见祖先们在东亚地区繁衍生息的历程,以及古东亚人曾经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

  “此次研讨会源于龙骨坡遗址,但不止于龙骨坡遗址。”巫山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研讨会在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中圆满落下帷幕,随着龙骨坡等系列遗址发掘研究的深入推进,将继续揭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基因密码,百万年前的东亚古人类终将揭开神秘的面纱。

  以下是参加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报告会的部分专家、学者带来的精彩分享。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倪喜军:

  距今大概700万年之前,环境温度持续下降的时候,在非洲、亚洲甚至欧洲出现了非常开阔的生境,当时的景观类似于现在的非洲萨瓦纳大草原的环境。这个时候人猿分异开始出现,人类支系获得很高的多样性,包括地猿、南方古猿、人属三个阶段。通过对“巫山人”化石的研究可以发现,“巫山人”跟禄丰古猿的关系不大,但处在一个非常基于猿的形态。可以猜测“巫山人”属于人猿分异后,支系里面某一个类型的种类,如果再猜测更接近一点的话,我觉得处于跟地猿初人相似的演化阶段,是人类演化的支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赵凌霞:

  龙骨坡有旧石器、“巫山人”下颌骨、巨猿和丰富的动物群。我们发现巨猿具有高昂的牙冠,它的釉质分布在某种程度上跟人类有很多相似性,巨猿跟人的关系非常值得考虑,通过对巨猿的研究可以对人类起源实现有效补充。近年来,随着巨猿的发掘不断有新进展新发现,材料数量持续增加,但是质的变化目前还是处于积累阶段,因为我们发现的是牙齿和下颌骨,没有发现头骨和肢骨,巨猿到底是不是人类支系,或者能不能直立行走,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希望在空档阶段找到化石上的连接,对我们解决东亚地区人类起源非常关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张颖奇:

  从世界上目前归到人族的化石记录,我们可以看到,非洲从上新世开始包括中新世晚期的时候,人类归到人族的化石非常多,但是到欧亚上新世却是一片空白。虽然再早有禄丰古猿,云南这一批古猿,但中间是空白的。这就提出了一个疑问:中国存不存在更早的早期人类化石?通过对国内广西崇左、弄滩巨猿洞、巫山龙骨坡动物群化石的研究,我们发现可能想要寻找到比早更新世更早甚至到上新世的程度的化石,需要到更高海拔的洞穴,才有可能找到时代上空白这一段上新世的化石记录。

云南大学博士后 胡海虔:

  长江三峡地区是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的发祥地,研究历史长达155年,拥有丰富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遗址。通过研究出土动物化石,我们发现三峡地区的动物群可划分为6个连续的发展阶段,从早更新世早期至晚更新世,动物组合发生了明显更替,证明三峡地区在更新世期间经历了从森林环境缩减、草原环境扩张,再回归到森林环境扩张、草原环境缩减的生态演变,这一过程不仅影响了动物的迁徙与演化,也为理解亚洲东南部古生态和古气候变迁提供了典型案例。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武仙竹:

  龙骨坡遗址大概有三个突出的坐标意义:一是欧亚大陆人类最早出现的一个地标;二是整个欧亚大陆砍砸器—刮削器文化圈渊源坐标;三是欧亚地理环境与动物区系古今变迁坐标。遗址中发现的砸击技术,石器加工的技术特点,以及动物群折射出的长江演变和气候变迁珍贵信息,不仅重塑了中国旧石器文化起源的图谱,也为亚洲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提供了关键支撑,是定位东亚乃至欧亚大陆人类起源与扩散图景中的关键坐标。

东华理工大学讲师 孙蕗:

  巨猿动物群从生物年代学的角度来看主要生活在早中更新世时期,对这个时期的地质特点测量方法常见的就是ESR以及我所主要利用的古地磁方法。近年来,通过对古地磁学的重新研究,增加了岩石磁学试验,数据筛选标准,帮助我们得到更可靠的磁极性变化序列。同时,在研究洞穴沉积物年代的时候利用多种测点手段进行交叉验证优势互补,实现了对龙骨坡早更新世动物群年代的证据约束。

河北地质大学研究馆员 陈少坤:

  动物群的构成不仅指示了时代特征,还反映出当时气候环境的变迁。巫山龙骨坡、玉米洞、迷宫洞动物群化石先后出现,这些遗址的发现共同构建起一个从200万年前至今几乎连续的古人类与古生物演化序列,展现出这一地区在东亚古生态与古人类演化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在巫山山脉这个区域,200多万年以来可能存在一个非常连续大体的框架区域,未来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张俊娜:

  巫山龙骨坡从沉积地貌学的角度来看,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地貌演化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湖相沉积的阶段,在地貌上可以称为喀斯特洞穴地貌早中期或者幼年阶段。第二个时期就是龙骨坡的古人主要占据的时期,盆地里面的河湖和龙骨坡的水系是连通的平面,可以说是一个泛滥平原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河流再次下切,这个时候的河流已经下切到龙骨坡洞穴以下,洞暴露于河面之上。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洞穴地貌演变的全过程。

  龙搏 刘钦 图片由巫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