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学互鉴 搭建大河文明交流合作的桥梁2025白鹤梁旅游文化节9月20日启幕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报告会在渝举办
第004版: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 2025长江文明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互学互鉴 搭建大河文明交流合作的桥梁
2025白鹤梁旅游文化节9月20日启幕
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报告会在渝举办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学互鉴 搭建大河文明交流合作的桥梁
——国内外专家盛赞重庆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韩毅

  9月18日,长江文化探访交流活动上,嘉宾参观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又因互鉴而丰富。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

  9月18日,作为长江文明论坛重要活动之一,长江文化探访交流活动主题分享活动在长江奇迹号游轮上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大河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分享了他们的真知灼见,盛赞重庆为世界贡献的“中国力量”。

  8个重要元素,构成长江文化的内核

  “长江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在我看来,长江文化至少包含8个重要元素。”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原局长、“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分享了他的观点。

  他认为,长江文化的重要元素包括:农牧文化、器物文化、先秦文化、舟楫文化、商道文化、水善文化、民族文化、精神文化。

  “这8个元素共同构成了长江文化的内核和当代文化的硬核,体现了长江文化的原创性、地域性和主体性,成就了长江文明的独特性、稳固性。长江文明因此而历久弥新、历难而刚。中华文明因长江文明的注入而生机勃发,生生不息。”刘汉俊说。

  江河交融,让中华文明永续传承

  “回望黄河与长江文明的交融史,从原始瓷尊到青铜尊,我们能清晰看到二者的同与异。”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文胜分享称。

  在他看来,“同”在根脉:二者均以农耕为基础,重视礼器文化,追求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异”在特色:长江文明以“多元共生”为特质,黄河文明则以“宗法秩序”为优势。

  “这种‘同’与‘异’的互补,让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在交流互鉴中不断融合,最终汇入中华文明的大盘子。今天,我们探讨大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发展,本质上就是要守护这份交融的文明,既要挖掘长江文明的多元活力,也要传承黄河文明的厚重根脉,更要通过数字技术、文旅融合等手段,让两大文明的交融故事被更多人看见,让中华文明的‘两河基因’永续传承。”杨文胜称。

  活化利用,需要“体用贯通”

  长江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文化遗址散布全流域,那么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些人文瑰宝呢?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蒋锐向与会各国专家分享了“中国方案”。

  近年来,该博物馆利用前沿数字技术,保护了珍贵的水下文物,极大地拓展了其文化价值的传播边界,让沉睡江底的千年水文遗产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既要规避对文明概念的盲目推崇,又要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坚定文化自信立场,从文明的高度为长江文化遗产保护的协同体系构建提供赓续文明、互鉴文明的价值旨归。”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李菲表示。

  她说,长江文化遗产保护既要回答“保护传承什么精神”,也要回答“如何保护传承”。唯有构建二者的协同格局,才能实现长江文明的价值完整性与空间关联系统性的统一,最终达成“体用贯通”的整合目标。

  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那么,如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的百花园变得更加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由多个源头逐渐交汇、融合的历程。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各文明的特色,也展现了相互学习、彼此借鉴的重要性。”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松岩表示。

  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分享称,加强长江和尼罗河流域文明对话可以成为两国人民文化合作、可持续发展和相互学习的典范,为构建一个更加互谅、可持续的全球社会做出贡献。

  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学院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表示,世界大河文明通过携手合作,能够打造出引人入胜的内容,从而推动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文旅发展。

  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巴西)研究员诺拉·索菲亚·塞瓦略斯称,河流是强有力的文化锚点,不仅提供了水源、食物和交通,更承载着精神上的联系。在亚马孙河流域,原住民至今仍延续着他们的知识体系、生产实践与节庆仪式。如今,亚马孙河文明正在探索一种尊重土地及生活方式的地方旅游,并借此守护身份认同和土地安全。要进一步保护和弘扬这一活态遗产,应当赋能本地社区及相关项目;鼓励与地方旅游发展相关的创新;投资于尊重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旅游。

  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考古学系主任穆罕默德·哈米德表示,站在新起点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巴两国的组织、机构和学者可以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合作开展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研究、记录和发掘工作。这对进一步巩固中巴长期以来的文化纽带至关重要。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