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一体两翼”中的重要“一翼”,其核心价值是破解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问题,主要目标是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形成“产业需求反哺教育—教育供给支撑产业”的良性循环。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常态化、实体化落实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机制,在建设成效方面要务实推动产教融合、双向赋能。
健全组织体系,强化政府统筹协调的领导力。多元主体参与的组织机制是市域产教联合体高效运行的基础。政府需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汇聚相关部门、园区企业、职业院校的资源和力量。要强化党建引领,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负责联合体的战略规划、决策制定和日常运营,协调解决产教联合体管理运行中的重要问题。着力强化政府统筹规划力度与部门协同联动效能,积极出台契合实际需求且更具靶向性的政策举措,全方位提升政府在产教融合进程中的统筹协调综合能力。制定完善市域产教联合体章程、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构建专兼职人员聘用及评价体系、绩效考核体系、运营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密切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促进多方信息与资源共享,确保以协作治理为导向的产教联合体顺利运行,提升各方参与建设和治理的积极性。
强化激励支持,增强企业积极参与的吸引力。真正破解产教融合“校热企冷”“合而不融,融而不深”等难题,是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往往停留在实习实训、就业服务等浅表层面,缺乏在人才培养方案共研、课程教材共建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因此,要高度重视产教联合体内部不同主体的差异化利益诉求,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吸引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成本分担机制,确保企业利益得到合理补偿。瞄准产业需求、靶向企业诉求,精心编制产教融合激励政策实施细则,清晰界定企业参与的条件与奖励标准,增强政策实操性。同时,政府应对现有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产教融合激励政策进行细化落实,制定出台更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租赁、信贷支持等操作细则,切实减轻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经济负担。
创新培养模式,激发学校主动作为的执行力。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提升办学能力,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职责使命。职业院校要以产教联合体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教师、实习实训等关键办学要素改革,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要“围绕产业建专业”,结合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学校专业设置与园区产业协调联动机制,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确定市域产教联合体重点建设专业清单、改造升级专业清单、限制撤销专业清单,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高效匹配。围绕“理实一体化”建课程,聚焦园区企业生产流程与任务,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梳理生产环节技术要求、工序流程、典型职业能力等,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的双向聘用机制,推进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注重“工学结合”开展实习实训,在产教联合体内建设一批公共实训中心,为产教联合体成员单位的学生、职工、科研人员提供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有效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
完善内部治理,形成各方权责明晰的约束力。市域产教联合体内部包括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多个单位,既是利益共同体,更是责任共同体。为避免相关各方在实际运行中因权责利划分不清,出现“联而不合”的问题,市域产教联合体应坚持因地制宜,按照“一市一策”“一体一案”原则,建立“理事会、秘书处、职业经理人”等实体化运营机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任务分工、职责和权利,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要强化制度约束,完善以章程为根本、以目标为导向、以评价为手段的沟通、协调、奖惩、退出机制,对任务完成好、社会评价高、绩效考评成绩突出的成员单位在品牌推广、经济效益分配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对不积极贡献智慧、应付式参与、损害联合体共同利益的成员单位要及时清退,并重新吸纳有参与意愿和能力的成员单位加入,为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本文为重庆市教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233141Y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