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强化‘一老一小’等重点民生保障服务”。基础教育作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推动基础教育资源扩优提质,是保障“一小”民生服务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抓手。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民生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并部署开展“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凸显了党在教育资源战略配置中的核心地位。以党建统领推动基础教育资源扩优提质,既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政治要求,也是破解基础教育发展瓶颈的实践路径。
突出战略引领,构建扩优提质系统框架。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全域统筹资源配置体系。坚持党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战略引领,市级层面要统筹政策制定,将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建立“人口变化—产业布局—学位供给”的动态响应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与人口发展、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协同推进;区县层面要统筹基础教育资源规划布局的落实,在城市建设中,严格落实“学校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的要求,针对人口流入集中的城区、城市新区,足额规划学校建设,确保学位供给与人口增长相匹配。二是聚焦公平导向,完善优质资源均衡配置机制。要充分发挥党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在资源配置上建立“三个倾斜”机制,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设施建设和师资补充力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向薄弱学校倾斜,通过“一校一策”制定改造提升计划,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向特殊群体倾斜,针对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残疾儿童等群体,完善入学保障、生活资助、学业辅导、心理关爱等精准服务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三是健全质量标准,推动资源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科学且完善的质量标准是推动基础教育资源扩优提质的重要保障。要出台覆盖硬件设施、课程教材、数字资源等关键领域的建设标准,并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需求对这些标准实施动态更新,明确资源建设的功能要求、技术指标与育人导向,确保教育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普适性,既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从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受益。
突出组织统筹,激活资源整合协同效应。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运用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的系统观念进行顶层设计,多层面协同发力、扎实推进。一是强化组织统筹,建立多元协同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为教育资源整合提供核心保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土地划拨、教师编制、经费保障等系统性问题。打破校际与区域壁垒,以党建为引领建立“教育资源共同体”,通过集团化办学、教共体等形式,推动优质课程、师资力量、管理经验等要素流动,让优质资源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发展”转变。二是立足创新驱动,构建资源共享格局。数字技术是打破资源壁垒的关键支撑,各级党组织要引领基础教育资源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打造覆盖全学段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集成优质课程库、智慧教研系统与学习分析工具,夯实资源共享底座,实现资源的精准推送与跨区域、跨校际共享。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沉浸式实践课程,以技术创新破解资源均衡与质量提升的双重难题,通过学习分析系统生成个性化学习资源包,为学生提供定制化教育服务。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师资流动体系。教师队伍是教育资源转化的核心载体,区县党委要通过建章立制,构建城乡师资一体化流动机制,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等制度,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待遇保障等方面着手建立激励机制,推动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学校党组织要以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为抓手,定期组织内部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强化师资互派,让优质教师成为集团内或学区内流动的“活资源”,带动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
突出育人导向,提升资源供给使用效益。推动基础教育资源扩优提质,要聚焦育人核心。一是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学校党组织要引领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回归育人本质,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德育资源供给,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沉浸式实践课程,通过常态化学习平台推送德育资源。优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智育资源供给,减少机械训练类作业,增加探究式、项目式学习资源与跨学科融合课程,建立基于真实问题的实践资源库。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资源保障,配齐配强专业教师与设施设备,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实践场景,确保开齐开足体美劳课程,形成“五育融合”的资源供给格局。二是创新资源管理,提升使用效益。各级党组织要创新资源管理方式,通过实时采集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资源的使用频次、闲置时长等数据,建立起基于大数据的“需求导向、动态调整”的调配机制,依据实际需求对资源进行动态调整配置,将资源相对富足学段的设施设备向其他学段学校开放共享,延长资源使用链条;将社会教育资源在教学期间向学校开放,学校资源在放学后、假期等时段向社会开放,拓展资源使用的广度,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三是优化评价机制,注重育人实效。评价是推动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的重要动力,要建立以育人质量为核心的资源效能评估机制,引导资源配置向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聚焦。完善“投入—产出—成效”三维绩效评价体系,将资源使用效益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改变过去单纯以升学率、硬件设施等指标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做法,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教科院分中心,本文为市教委中小学校党建重点课题:24SKZXXDJ00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