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指出,要强化创新制胜全力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聚焦提升城市创新策源功能和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方位植入城市内核。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重庆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全方位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肌理。当前,重庆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提升至2.6%,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西部第一、全国第七,为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何将规模优势转化为体系效能,将创新要素转化为发展动能,仍需系统谋划与精准施策。
加快空间重塑,构建“廊带联动、多极支撑”的创新格局。优化空间布局,是培育创新动能的基础支撑。重庆需突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通过战略性空间重构,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形成高效协同、富有韧性的创新网络。一是打造科创主走廊,强化创新“主动脉”功能。高水平规划建设串联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核心平台的科创走廊,使其成为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流动的高速通道。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推行“规划共编、设施共建、资源共享、政策共通”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消除要素流动壁垒。二是建设特色创新节点,形成“多极支撑”发展态势。支持各区县根据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建设一批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特色产业创新园、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差异化创新节点,避免同质化竞争,鼓励“一区一特色”,与主走廊形成功能互补、产业互动的创新共同体。三是推动产城融合升级,营造“无处不在”的创新空间。在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中,前瞻性布局嵌入式的创新空间。将老旧厂房、闲置楼宇改造为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在社区、商圈嵌入迷你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咖啡馆;推动园区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研发+生活+消费”复合功能转型,建设“15分钟创新生活圈”,让创新在城市空间中随处可见。
加快产业升级,激活“数智赋能、模式创新”的变革引擎。驱动产业升级,是巩固发展优势的主攻方向。重庆必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竞争力。一是数智赋能,全面推广“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范式。在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由“链主”企业牵头,建设行业级“产业大脑”,汇聚全产业链数据,实现资源智能决策和最优配置。同时,分级分类推动“未来工厂”建设,不仅实现生产的智能化,更重在推动研发设计、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全流程模式变革。二是前瞻布局,加快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与先导区。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瞄准人工智能、绿色低碳、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规划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鼓励前沿技术跨界融合和场景创新。设立市级未来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耐心资本”长期陪伴早期科创企业成长。三是生态融通,着力推动“四链”深度融合与新生态构建。以“产业大脑”为中枢,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张榜”和高校院所成果“揭榜”的常态化机制;发展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开展金融产品精准滴灌活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依托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培育大批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
加快要素集聚,增强“高端链接、精准配置”的聚合效能。集聚高端要素,是提升创新能级的关键路径。重庆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政策,增强对全球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配置力。一是实施“全球引智”战略,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绘制“全球人才地图”,靶向引进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教育服务。简化外籍人才在华停居留和工作许可手续,探索技术移民试点,让全球英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二是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流动,抢抓数字时代关键要素。依托西部数据交易中心赋能数据要素高效流通,积极争取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数据跨境流动先行先试区。在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等领域,探索建立“数据海关”,实现数据“安全可控”与“高效流动”,吸引全球数据密集型企业和研发机构落户。三是发展创业投资集聚区,强化资本助推功能。在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区域规划建设创业投资和私募基金集聚区,给予落地机构一次性落户奖励、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
加快生态培育,营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人文氛围。培育创新生态,是塑造持久优势的文化根基。要精心培育敢于冒险、崇尚科学、开放包容、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一是文化铸魂,弘扬工程师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大力表彰奖励卓越工程师和优秀企业家,引导社会形成尊重实业、崇尚创造的浓厚氛围。二是法治护航,实施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一站式服务。实行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违法成本,让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最严格地保护。三是品牌引领,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创新名片。持续高水平举办智博会、“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品牌活动,将其打造成思想碰撞、技术交易、国际合作的世界级平台。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