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强调,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在城市工作中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市治理的本质是对人的服务与保障。在城市治理实践中,社会心理服务可以突破传统治理的“硬件思维”,将城市治理向人文关怀延伸,突出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深层需求,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调整个体心理状态,培育积极社会心态。要深化社会心理服务,推动重庆超大城市发展服务治理质效持续提升,助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完善组织体系,凝聚治理合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基层联动的有机整体,是社会心理服务落地见效的基础。一是强化党委领导。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领导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通过宏观决策规划方向、微观推动落实举措,统筹调动各方资源力量,凝聚跨部门、多层级的工作合力。二是压实政府主体责任。明确政府主导地位,由卫生健康委、教育、民政等部门牵头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负责政策制定、资源调配、行业监管和专业支撑,整合高校科研团队、专业心理机构等力量,提供人才培训、标准规范等关键支持。三是激活基层“末梢联动”活力。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四社协同”联动机制,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搭建心理服务实体平台,让社会心理服务通过基层组织网络直达群众。
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治理融合。突破“社会心理服务是单一领域工作”的认知,将其与社区治理、城市建设、数字建设深度融合,实现“精准触达、有效覆盖”。一是深化“社区治理+社会心理服务”融合。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基层党建、社区综治、纠纷调解全过程,变“事后处置”为“事前疏导”;在公共事务决策中,前置心理调研,收集居民心理诉求,使决策更贴合群众心理预期,增强居民对城市治理的认同感与参与度,从社会心理层面夯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基础。二是推动“城市建设+社会心理服务”融合。在公共空间规划中,注重“功能+心理”双重价值,打造更多户外心理放松区域,建设心理主题公园,优化市民日常心理体验;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社会心理服务相互促进,通过挖掘巴渝文化内涵,开展特色文化心理活动,增强市民文化自信与城市归属感,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营造良好心理氛围。三是推动“数字重庆+社会心理服务”融合。依托“数字重庆”建设,构建“心理服务大数据平台”,通过分析心理热线、社区测评数据,绘制“重庆居民心理需求图谱”,精准投放服务资源;利用线上心理咨询平台以及AI心理咨询,打破时空限制,为偏远地区居民、特殊群体提供便捷心理支持,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从传统模式向智慧化、高效化转变,破解超大城市“服务半径大、覆盖难均衡”的痛点。
健全长效机制,构建服务闭环。形成“预防—干预—巩固”全周期服务闭环,突出社会心理服务持续见效。一是坚持预防为先。构建全域化、分层分类的心理科普体系,针对青少年、职场人群、老年群体等不同对象,通过课程培训、专题课堂等形式普及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知识,提升全民心理素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推动企业建立弹性工作制度缓解职业压力,社区搭建邻里互助平台减少社会疏离,从源头上减少心理问题滋生。二是做到干预及时。建立“精准识别—分级响应—多方联动”全链条干预机制。通过量表评估、动态监测、日常随访精准识别风险人群,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预警;分级施策快速响应,轻度心理困扰由社区心理咨询师短程干预,中重度问题由专业团队综合介入,危机干预由医疗、公安、社区等多部门协同处置,并启动“1小时响应,24小时介入”快速响应机制。三是注重长效巩固。建立个性化跟进机制,动态评估服务对象心理状态,帮助其将干预技能转化为日常习惯。整合家庭赋能、社区同伴互助、专业机构周期性服务等资源,依托线上社群打破时空限制,强化社会联结。同时,建立动态评估反馈机制,以循证实践优化服务策略,确保机制适配群众需求变化,营造有利于形成积极社会心态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