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把握安全可靠韧性的城市工作底线要求深刻领会把握加强党对城市工作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社会心理服务推动重庆超大城市治理扫码关注!
第012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深刻领会把握安全可靠韧性的城市工作底线要求
深刻领会把握加强党对城市工作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
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深化社会心理服务推动重庆超大城市治理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

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袁光灿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也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体育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要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城市活力、增进民生福祉、促进消费升级、培育城市文化中的积极作用,通过举办高水平赛事、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培育体育产业动能、挖掘宣传体育文化,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注入体育动能,努力在重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中展现体育作为、贡献体育力量。

  以赛兴城,擦亮城市新名片。以高水平赛事为载体,不断增强重庆城市辨识度和综合影响力,让赛事成为展示“雄奇山水 新韵重庆”的新名片。一是积极承办高水平国际国内赛事。持续办好WTT重庆冠军赛、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等品牌赛事,不断提升赛事品质和影响力,积极争取更多高规格竞技体育赛事落户重庆。二是大力发展并培育本土品牌赛事。持续升级重庆马拉松、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重庆·武隆)等传统品牌赛事,积极开展“新韵重庆 渝超同行”首届重庆城市足球超级联赛、重庆城市篮球联赛、重庆市龙舟公开赛、环三峡自行车赛等新兴赛事。依托重庆独特的山水资源,重点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项目,着力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推动各区县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一区一品”特色赛事,实现“区区有品牌、县县有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形成多元共生的赛事格局。三是强化备战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优化竞技体育备战体系和项目布局,持续优化“冠军模型”方案、“奖牌计划”方案,提升在重大国际国内赛事上争金夺银的实力。以足球为抓手推动“三大球”提质,制定推进足球振兴发展方案,推动区县足球协会全覆盖,建立分级制度的业余足球联赛体系,制定推进篮球、排球崛起发展方案,发挥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作用,提高篮球、排球备战参赛水平。争取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一批新兴项目运动队,重点推动棒球、垒球、皮划艇、越野滑雪、冬季两项等新兴项目突破发展。

  以体惠民,织密民生服务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体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一是提升数字赋能水平。深度融合超大城市智慧治理体系,全力打造“渝悦·健身”应用平台。通过构建多跨协同场景,提升重大任务落实效率,增强重点工作处置能力,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全面提升体育场馆、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的智慧化服务水平,让市民享受更便捷、更智能的健身体验。二是助力打造“十五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充分依托重庆山水特色,科学规划布局公共体育设施。加快推进“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山城步道”健身带、“金角银边”健身点建设,实施国球进社区等惠民工程,构建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健身设施网络,形成“十五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三是做好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体育社会组织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体育协会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推进健身示范点建设,提高指导服务频率和质量。通过科学健身讲座、体质监测服务、运动处方开具等多种形式,为市民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健身指导服务,让科学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育获得感。

  以产赋能,培育体育消费新动能。主动探索“AI+体育”深度融合,培育体育消费新场景。一是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向体育产业集聚。重点培育一批“渝字号”体育品牌企业以及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抢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机遇,推动体育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产业集群。二是深入挖掘体育消费潜力。聚焦冰雪经济、数字体育等新业态,深化“体育+”融合发展。持续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活动,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商圈,促进体育与文旅、商贸、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政策扶持、服务优化、权益保障等多措并举,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打造一批特色体育消费场景和优质体育产品。三是充分释放赛事经济综合效益。着力提升赛事综合效益,优化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延长外地观众停留时间。整合重庆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山地越野、水上运动等特色体育旅游产品,构建体育消费新场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赛事营销推广,提升赛事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大限度释放赛事经济效益。

  以文润城,厚植城市精神底色。深入挖掘体育文化内涵,通过多种形式讲好重庆体育故事,传播体育正能量。一是扎实推进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工程。聚焦重庆“山城”“江城”特质与巴渝文化底蕴,以“活力山城·动感重庆”为核心,用体育展示“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体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老一辈革命家在重庆的体育故事,依托重庆体育博物馆等平台,进一步传承重庆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文化家喻户晓。系统梳理合川龙舟、铜梁龙舞等特色传统体育项目,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二是营造清朗体育文化氛围。加强赛风赛纪管理,倡导文明观赛、理性追星。建立健全应急处置预案,营造清朗、健康、积极的体育舆论环境,确保体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三是积极开展体育对外交往。紧紧围绕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主动对接国家体育总局及各项目运动管理中心,积极申办高水平国际赛事。持续办好“一带一路”田径邀请赛、中欧篮球冠军杯等国际赛事,举办各类国际青少年体育交流活动,全面提升重庆体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水平,通过体育外交展现开放争先的城市形象。

  (作者系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