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多年以前,我便对西南联大及其精神内涵有所耳闻,却始终未能系统了解这所特殊高校的历史全貌。直到某次在线课程中,老师提及西南联大及其校长梅贻琦,并称西南联大在短短八年零十一个月的时间里所培养的人才规模与质量,至今无高校能及。这番话引发了我的强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学校,能在那样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培育出如此众多的卓越人物?
西南联大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南开大学三所各具传统的高校合并而成。在梅贻琦校长的卓越领导下,三校师生跨越背景差异,融洽共处,共同缔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这段非凡的历史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促使我通过阅读进一步探寻其精神脉络。
在众多相关作品中,我选择了丁元元所著的《最后的西南联大》。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兼具思想高度、历史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力作。作为一名非历史科班出身的“联大迷”,作者自2014年起投身于对西南联大历史的挖掘工作中。他借助新闻报道、历史档案及校友名录等渠道,寻访到20位健在的联大校友,并展开了抢救式采访。书稿于2015年底完成,2022年正式出版。彼时受访者大多已届耄耋之年,更有数位于成书前离世,使得这部作品更具史料稀缺性与历史珍贵性。尽管采访过程遭遇诸多困难与误解,作者仍坚持以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完成这一工程。其工作不仅是对史料的搜集,更是对历史记忆的抢救与致敬。凭借深沉的热爱,作者不仅留存了校友的珍贵回忆,更细腻刻画了那个年代他们的生活细节与情感世界,为后人理解联大精神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材料。此外,非学术化的叙述方式也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本书另一突出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叙事视角。作者并未聚焦于杨振宁、李政道、汪曾祺等知名人物,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以往被历史叙述忽略的普通学子,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再现联大的精神传统,并对现有文献形成重要补充。
例如,在采访吴德鋐先生时,作者了解到其恩师、政治学系主任张奚若常对学生说:“想要当官的不要来,我这里是‘政治学系’。攻读政治学绝不要为了做官,要立志当一个社会改革家为上策,立志当一个正派的政治学者为中策,如果这二者都当不成,就当一个普通人,趋炎附势钻营求官为下策。”张奚若本人以身作则,曾在抗战期间多次公开批评时政,甚至在国民参政会上直斥国民党的腐败,以“布衣教授”的风骨诠释“言行合一”。受其影响,吴德鋐因拒绝加入国民党而辞去职务,终身保持无党派身份。这样的精神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深深植根于联大学子心中,代代相传,构成了西南联大精神的重要基石。
本书还采用亲历者集体口述的形式,极大丰富了公众对西南联大的认知,填补了同期史料空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素材。例如在陈竞志一篇中,作者通过深入访谈,详细呈现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作为蒋经国“铁血救国会”的核心成员,陈竞志的个人回忆不仅揭示了一段隐秘历史,也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线索。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完成口述采访后,还对相关史料进行严谨核查,并加以标注,体现出良好的史学素养。
本书最动人之处,在于字里行间流露的温情与真诚。作者不仅完成采访任务,更与联大学子建立起深厚情谊。他曾协助吴德鋐搬家,探望住院的陈竞志并帮助寻找其昔日恋人,陪伴96岁的夏世铎看望老校友……这些看似日常的举动,成为打开历史记忆的珍贵钥匙。正是这份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关怀,使得受访者愿意吐露深藏心底的往事,如陈竞志最终道出未曾赴台的原委。这样的叙事不仅让读者感知真实的历史事件,更让人感受到跨越时代的人间温暖。从中我也获得重要启示:唯有以心换心,真正走进他人的生命历程,才能书写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通读全书,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愈发清晰可见。这不仅是联大人的精神底色,更是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术理想与人格追求的内在动力。抗战时期物资匮乏、校舍简陋,师生仍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教室漏雨,师生转战茶馆继续授课讨论,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馆文化”。教授们更是以身作则:梅贻琦每日步行上班,教授夫人制糕点为家中补贴家用,张奚若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勉励毕业生……联大教育将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融为一体,塑造了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也为当代中国教育留下了宝贵遗产。
(作者为河北传媒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