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刘大明副教授撰写的《抗战时期重庆的报人群体生存研究》一书,作者引领读者回到硝烟弥漫的抗战年代,聚焦重庆报人群体以笔为枪,以纸为阵,传递战况,守护真相的崇高使命。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循着本书的脉络回望这段历史,不仅是对媒体先辈专业精神与爱国情怀的致敬,亦可引发当代思考:在和平年代,媒体人应如何继承抗战报人坚守真相、服务人民的传统。
借助大量的报刊史料、口述历史和档案文献,本书生动再现了报人在防空洞中写稿、在断纸缺墨下印报、在政治夹缝中争取言论空间的艰难历程,绘就了一部血肉丰满的报人生存史与抗争史。该书从“以人观群”的独特视角,将抗战时期重庆报人的个体生存经验与群体历史命运紧密结合,突破了传统新闻史研究中“群体抽象化”或“人物碎片化”的局限。从个体叙事的微观切口揭示民族危亡中的群体镜像,还原了重庆报人群体的日常生活、职业困境与精神追求。
为塑造更为立体饱满的报人形象,作者进一步构建了“生存”与“抗争”的双重叙事维度,使历史叙事兼具社会史的思想深度与人物史的情感温度。一方面,通过对报人经济状况与社会关系的剖析,揭示其在物质层面的生存逻辑;另一方面,通过对国民党严苛的新闻审查与《新华日报》舆论对抗的还原,构筑了报人群体的精神困境。
透过这些生存细节与精神抉择探其深层价值,便能发现本书最具理论深度的贡献,在于重构了战时中国媒介与权力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媒介在民族危亡中所承担的身份认同功能。书中尤以国民党当局唆使特务焚毁《新蜀报》编辑部及印刷厂一事为例,记载周钦悦求助潘梓年、获周恩来迅速资助而解除急困的经过,真切展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下,不同力量间既冲突又协作的复杂生态,也见证了进步报人团结互助、共度危局的历史一幕。同时,进步报刊不仅是权力博弈的战场,更是塑造民族认同的有力工具。报人借对国际反法西斯新闻的报道,既凝聚全民抗战意识,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抗战的正义性,将报人的个体职业行为升华为民族精神的集体动员。这些微观实践不仅拓展了我们对抗战时期舆论生态复杂性的理解,也凸显出媒介在历史转型中超越信息传递的深层社会与文化价值。
由此可见,《抗战时期重庆的报人群体生存研究》一书,以“人”为镜,照见了抗战新闻史的宏大图景。本书不仅是一部行业生存史,更是一部抗争史;不仅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也是对学术研究的勇敢突破。书中对个体叙事与群体镜像的平衡处理,为新闻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唯有将人物的血肉之躯置于时代的熔炉中,方能还原真实的历史。
以史观今,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本书具有特殊的纪念与启示意义。这段历史不仅让我们回顾过去,更为理解新时代媒体责任提供了历史参照。书中报人“以笔为枪”的实践,不仅书写了一段不屈的历史,更将伟大抗战精神延伸至当下社会——那种在危难中恪守真相、在压迫中捍卫正义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新时代媒体人在复杂语境中保持专业定力与道德勇气。在技术重构媒介生态的背景下,媒体不能止步于信息中介,更应成为人民利益的守护者与社会信任的建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