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内生动力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持续推进“最美县城”更新提质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着力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内生动力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持续推进“最美县城”更新提质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张付玲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既彰显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又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品格。“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构建与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需求高度契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为走好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构建需求导向的梯次化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涵盖多维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才培养从“粗放供给”转向“精准适配”。一是健全专业动态调控机制。建立与产业链升级联动的专业预警机制,定期发布紧缺学科专业目录和未来技能白皮书;前瞻性增设智慧城市治理、韧性城市建设、低碳技术运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特色学科,精准对接城市更新、绿色转型等核心需求。二是创新产教融合育人模式。通过政策激励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建立“课程共研、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机制,打造“城市即课堂”模式,将老旧社区改造、生态廊道建设、智慧交通治理等民生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库和实训平台;全面推行“项目制学习+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组织学生全过程参与真实项目,在解决复杂城市问题中锤炼服务人民的真本领。三是实施区域分类培养战略。核心功能区重点培育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卡脖子”技术攻坚人才,以及智慧城市运营管理精英;生态特色发展区定向培育生态价值转化、绿色低碳产业技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特色领域专精人才。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高素质城市建设人才需兼具专业技能、系统思维与跨界创新力,亟须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一是建强实体化创新平台。组建“城市治理创新联合体”,聚焦城市防灾减灾、智慧交通大脑、绿色低碳建筑、精细化治理模型等关键领域设立攻关专项;推动校企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强化在专利转化率、技术合同成交额和问题解决实效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与考核引导,力促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融入“治理线”。二是创新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升级“双师型”队伍建设,推动高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选聘企业专家、工匠担任产业教授,将前沿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建立“城市治理高端智库”,柔性引进城市规划、应急管理等领域顶尖专家,由“首席科学家领衔”参与重大战略咨询与技术攻关项目。三是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打造权威、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枢纽,集成专利评估、融资对接等全链条服务;建立“专利转化特区”,提供税收减免、技术经纪人等服务,推动高价值专利向中小企业转移;加快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升级建设,强化风投、中试等专业服务,支持青年人才将创新成果应用于适老化改造、文化数字化传承等场景。

  优化人才能力培育与制度保障环境。城市发展要求人才能力向“复合发展型”跃迁,必须坚持能力建设与制度保障并重。一方面,构建全周期能力培育体系。广泛应用“认知、体验、模拟、胜任”四阶培养模式,推动“真实项目进课堂”;在课程中嵌入BIM技术、城市信息模型操作模块,实施数字技能学分认证制;面向建设“低碳城市”,对建筑、交通、能源、制造等领域的注册工程师,开展“双碳”专题培训,将绿色建材应用、能耗监测纳入执业考核和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发展制度保障。构建“职级、薪酬、发展”三轨制,允许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跨领域实践提升复合能力;健全服务保障网络,实施“青年人才安居乐业计划”,提供优质岗位、创业支持、安居保障等服务;搭建人才参与治理平台,全面推广“社区规划师”制度,赋予项目评审话语权;定期举办“人民城市创客大赛”,吸引专业人才贡献智慧方案,推动人才与市民共筑美好家园。

  [作者单位: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K24YG3180176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