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内生动力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持续推进“最美县城”更新提质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着力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内生动力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持续推进“最美县城”更新提质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

着力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内生动力

  金凤实验室。通讯员 雷键 摄\视觉重庆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指出,着力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以构建科创走廊牵引重塑市域创新体系,培育科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牵引“四侧”协同、促进“四链”融合,提升“一园两体系”建设质效,增强全球高端要素集聚配置能力。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重庆如何着力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重庆日报聚焦这一主题,推出策划专题,以飨读者。

  ——编者

  构建科创走廊 牵引重塑市域创新体系

  陈谊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科创走廊是培育先进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对于牵引重塑市域创新体系具有长远和全局性意义。要深刻认识科创走廊牵引重塑市域创新体系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意蕴,以“科创塑城”构建全域创新格局,实现创新资源从“分散低效”向“协同高效”转变,重塑市域创新体系。

  深刻认识科创走廊牵引重塑市域创新体系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意蕴。一是构建科创走廊有利于全市创新资源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科创走廊旨在构建“核心引领—节点支撑—全域联动”的创新空间布局,这种线性集聚与网络联通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将中心城区的科创强核与渝西地区、渝东新城的各创新节点有机串联,实现创新资源从“分散低效”向“协同高效”转变。二是构建科创走廊有利于创新主体系统联动和“四链”深度融合。科创走廊通过空间邻近性显著降低技术转移、人才流动的交易成本,解决多元创新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合作不顺畅等问题,有利于带动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融通互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一个多功能聚合的“创新场域”。三是构建科创走廊有利于牵引重塑良好创新生态赢得战略主动。科创走廊不仅是优化城市创新空间布局的物理通道,更是打破领域壁垒,系统整合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城市功能、人才聚集、文化精神等关键要素,促进各类创新资源高效流动与聚合裂变,形成良性健康、永葆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我市在区域乃至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注入新动能。

  聚焦四大重点推动我市科创走廊建设。一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突出基础研究,强化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加快建设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广阳湾四大重庆实验室;加快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装置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深入实施“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优化“金凤凰”等区县人才政策,构建人才招引目录,瞄准全球高端人才和国内顶尖人才开展引智工作。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认定、服务、交流模式,打造一流人才服务和创新创业环境。三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聚焦人工智能、低空装备、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元宇宙、生命健康等领域,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发展,推动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未来工厂。四是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深化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检验检测认证、企业孵化培育和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创走廊成为全市科技体制改革的排头兵。

  完善科创走廊牵引重塑市域创新体系的政策支持。一是优化多元财政税收政策。探索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等多元投入机制,在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减计收入等税收优惠方面争取国家税收政策的先行先试。二是完善全周期科技金融政策。探索设立专门支持科创走廊的科技发展基金,完善风险共担和贴息贴费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争取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等国家金融类政策的试点示范。三是创新人才引育政策。探索“聘在高校,用在企业”的灵活引才用才机制,面向全球引才,在技术人才移民和外籍人才入境、停居留、永久居留等方面制定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支持海内外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在科创走廊办学或联合办学。四是落实落地创新创业政策。全面落地“先使用后付费”“先赋权后收益”等成果转化改革举措,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聚焦项目扶持、空间租赁、设备共享、政策申报等难点堵点,持续出台优惠政策,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作者系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

  培育科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汪锋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作为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激活城市发展内生动力,以科学研究、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人才集聚、创新文化为牵引,培育科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成为重庆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任务。

  汇聚高水平科研平台,强化基础性研究的创新策源功能。科学体系是包括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在内的内涵丰富而又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作为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也是产业变革的底层驱动力。通过构建“理论突破—技术转化—产业升级”链条,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开辟新赛道。对标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当前重庆仍存在基础研究较为薄弱、整体投入力度不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偏少等问题。因此,为了打造持续的创新动力源,重庆应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数学物理、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交叉科学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扩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资助规模和领域,引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聚焦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和绿色低碳,加快布局建设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广阳湾四大重庆实验室,从源头上夯实创新生态的根基和底座。

  做大做强科技型企业,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制高点。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转化和产品研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能够将基础研究产生的原始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产品。与围绕某一特定产品布局的传统制造业企业相比,科技型企业更善于以技术迭代驱动产品升级,进而实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敏捷创新。围绕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416”科技创新布局,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抢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产业制高点,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汽车底盘”。科技型企业在初创期往往面临投资周期长、创新风险大的困难,应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吸引更多以长期价值创造为核心目标的“耐心资本”入渝。

  “筑巢引凤”汇集顶尖科技人才,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城市创新生态,是城市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由创新主体、要素、制度与环境构成的动态共生系统。培育城市创新生态离不开科技人才与科研团队,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离不开城市社会系统的支撑。要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园区创新载体,着力完善高能级人才载体建设的体制机制,构筑高层次人才“聚宝盆”,推动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与人才高地同步建设。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用“管家式”服务理念提升人才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让人才办事无忧、发展无忧、生活无忧,充分展现个人才华,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力量。

  厚植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能够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硬支撑”。一个充满创新文化氛围的城市,对各类创新人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要厚植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创新者气更昂、胆更壮,放开手脚、勇往直前。要塑造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汇聚智慧和力量。此外,还要组织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作者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

  以“四侧”协同促“四链”融合打造创新综合体

  李权

  创新综合体是汇聚科技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专业服务机构等多方力量的创新载体,承载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任,是重庆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关键支撑。政府侧、社会侧、产业侧、企业侧“四侧”协同是创新综合体运行的保障,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在创新综合体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应进一步完善政府统筹、社会支撑、产业牵引、企业驱动的“四侧”协同机制,加快打造一批创新综合体,着力集聚创新要素资源,促进“四链”深度融合,推动创新综合体成为重庆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源。

  突出政府统筹,科学引导创新综合体发展方向。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宏观管理者,对创新综合体的建设运营至关重要。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结合全市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创新资源配置优、协同创新能力强、开放服务水平高的创新综合体。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结合重点产业(行业)发展基础条件,按照运营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机制数字化的方式,分批次建设创新综合体并做好动态管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创新综合体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大专项等,支持创新综合体申报国家级、市级重点项目及创新平台,并保障用地、成果转化孵化、技术服务、人才金融服务等需求,把创新综合体打造成为“四链”融合的“主战场”。

  突出社会支撑,持续夯实创新综合体发展基础。社会各方力量作为参与者,是创新综合体建设运营的重要支撑。发挥创新综合体牵头单位的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利用政府扶持政策,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方式,吸引行业协会、学会、金融机构、人才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创新综合体建设运营。支持创新综合体建设共享实验室、公共技术中心、中试中心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技术转移转化、检验检测认证等能力,实现各类科创服务资源集聚和协同共享。引导风险投资基金、耐心资本等加大对创新综合体研发的投入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和研究团队在创新综合体创新创业,让创新综合体成为优质创新资源配置的“枢纽站”。

  突出产业牵引,着力强化创新综合体建设发展内核。面向产业创新需求是创新综合体的主要职能。发挥产业链的牵引作用,加快集聚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资源要素,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最大化发挥创新综合体效能。聚焦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完善主导、支柱、特色优势、高成长性产业的产业图谱,发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牵引作用,按照“一个产业(行业)建一家创新综合体”的思路建设一批行业性创新综合体。支持创新综合体形成集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场景应用示范等于一体的协同融合创新生态,通过补链延链、强链造链、串珠成链,构建全产业链格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和产业链韧性,让创新综合体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突出企业驱动,大力激发创新综合体发展动力。企业对产业前沿和市场需求把握敏锐,是驱动创新综合体发展的核心力量。发挥龙头链主企业技术领先优势,带动上下游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创新综合体,提升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前沿技术研究等能力,研发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抢占国内外市场。支持企业结合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及时向创新综合体提出技术创新需求,完善技术创新供需对接机制,构建“企业出题、创新综合体答题”的技术攻关机制。支持创新综合体梳理企业关键共性技术清单,加大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攻关力度,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让创新综合体成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的“生力军”。(作者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